歡迎訪問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   

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生機制與發展邏輯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1-10-12浏覽次數:1329

 
摘要: 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結晶,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為土壤、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背景的三因素結合共同作用産生和發展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統攝中國馬克思主義靈魂。中國革命和建設兩大實踐主題和兩種發展邏輯完整地反映了中國共産黨的實踐曆程和理論成就。堅持以人為本,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理論境界。
關鍵詞: 中國馬克思主義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實事求是、解放思想 革命邏輯和建設邏輯  以人為本
    
    中國共産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在取得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的同時,也取得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豐碩理論成果。中國馬克思主義包括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結晶,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産物,是中國共産黨人的思想路線和指導理論。中國馬克思主義不是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翻譯、介紹、移植,也不是中國的理論工作者離開中國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成果(包括馬克思主義教科書)。這些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和研究,如果是客觀的科學的,那是有價值的,但不屬于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範疇。因為它離開了中國的國情和實踐,不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成果。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中國馬克思主義隻能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筆者認為,确定是否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是看提出者是否是中央領導,而是看其理論是否符合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國情和實踐的結合,是否對中國革命和建具有指導意義。如果做到了這些,即使是一個普通的理論工作者,他提出的思想理論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馬克思主義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産生和發展的動力機制
中國馬克思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中國革命和建設為實踐基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三因素互相結合、共同作用産生和發展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猶如一棵參天大樹,這棵樹是中國共産黨人培育的,樹的種子、根苗來自馬克思主義,賴以發芽、生根、生長的土壤是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樹的生長環境就是中國的國情,包括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影響。中國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的,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之源,兩者有共同的“DNA”。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紮根的土壤,它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生存發展的基礎。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也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營養,促進着它的發展。
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産生和發展的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國傳統文化三個要素。這裡提出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二是什麼是中國國情。
關于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目前我國學術理論界認識并不一緻。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的具體列出幾十條屬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内容。我以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限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似乎狹窄了些,應該還有其他内容。具體規定若幹“基本原理”,又似乎太武斷了。因為是不是基本原理并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家、哪一派就能斷定的,必須要由實踐來證明。實踐證明具有普遍意義,才能得到群衆公認。本文的基本觀點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凡是闡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包括曆史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屬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除此以外,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有許多關于資本主義的分析論斷,關于無産階級革命、無産階級政黨和無産階級專政的主要觀點,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觀點等等。這些重要觀點、結論有許多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确的,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但也有一些設想和論斷并沒有得到實踐證明,就不能稱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産階級革命“同時勝利論”并沒有為實踐證明,就不能稱之為“基本原理”。又如“十月革命”由城市推向農村的“城市中心論”,這條原理在中國就行不通,這就不具有普遍意義。還有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來社會主義不能搞市場經濟,隻能搞計劃經濟。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踐證明,這一條并不正确,不能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筆者提出了鑒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方法論原則,強調的是實踐标準。這裡,我們還提出一個建議:關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的提法。需要斟酌。從延安時代以來,我們提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這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意義上提出來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是清楚明白的不會發生歧義的理解,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就可能産生不同的認識。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的觀點很多,有重大的基本觀點,有個别的具體觀點;有經過實踐證明的科學觀點,還有未被實踐證明的設想。顯然,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對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的所有觀點都堅持。如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的“三無”觀點(無市場、無 無貨币)就不能堅持。筆者建議,放棄這個提法,以免對提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産生不同的認識。
關于什麼是“中國國情”。廣義的國情包括國家和民族的主要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的實踐主題;國家的階級性質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社會對本國的影響;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影響。講國情一定要講世情。因為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國情受世情的影響。傳統文化也會影響當前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建設,所以講國情應該講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會對現實産生消極影響,其優秀精華則對現實産生積極意義。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改造,可以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建設發揮積極作用。如毛澤東改造古代的“實事求是”,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命題。胡錦濤提出的“八榮八恥”吸收傳統思想的優秀成果,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内容。
對中國馬克思主義來說,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的指導,中國實踐土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三因素的結合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産生和發展的動力機制。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雙向互動互相結合的理論結晶
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産物,“結合”是關鍵詞。這種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雙向互動的,一方面理論要聯系實踐,追求與實踐的結合,以證明自己的真理與價值,發揮自己的功能,并在與實踐的結合中豐富和發展理論自身。另一方面實踐也要與理論的結合,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提高實踐水平,使實踐取得成功;同時也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對實踐經驗加以科學總結,上升到規律的理性認識。理論與實踐互相結合,不僅是實踐成功的保證,也是堅持和發展理論的根本途徑。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使中國革命和建設獲得成功,産生了實踐的物質成果,同時也産生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下面,讓我們分别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來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互相結合的科學性、必要性。
從理論方面看,理論的存在與發展,理論真理性的檢驗與确立,理論的價值與功能,隻有在與實踐的結合中才能得到真正體現。
第一,任何一種理論,歸根到底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産生的,隻有以實踐為背景才能把握理論的深刻内涵。隻有通過實踐,才能為人們所接受。離開實踐,抽象去認識理論,當然也能就字面作望文生義的的理解,但是不能把握理論的深刻内涵和真實旨趣。黑格爾講過一個比喻:老年人和小孩子都能背誦某一句格言,但兩者對這句格言的深刻性理解并不一樣,小孩子隻是就格言的字面意思加以理解,而老年人則以自己豐富的生活閱曆加以深刻理解的。列甯評論道:這是絕妙的比喻。因此,學習理論一定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以實踐為背景和基礎才能把握理論的深刻内涵。我們黨一貫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學風,這既是為了學能所用,也是為了學有所得。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實踐觀念,才能直接指導實踐。理論要轉化為現實,觀念的東西要能轉變為物質的東西,必須通過對實踐的指導來實現。理論指導實踐,這是一個總的說法。從操作層面看,抽象的理論并不能直接付諸實踐。理論作用于實踐,必須通過中介,這個中介就是指導實踐活動的“實踐觀念”。從根本上說,實踐離不開理論的指導與規範,但抽象的理論隻有化成具體的路線、方針、計劃、措施、方案,才有直接實踐的意義。實踐觀念正确與否,直接決定了實踐的成敗。那麼,直接指導實踐的實踐觀念是怎麼制定出來的呢?它不是從抽象的理論邏輯推演出來的,而是在理論指導下分析具體情況形成的。對于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也是如此。我們不能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産階級革命的一般原理具體指導某項政治鬥争或軍事鬥争,不能用《共産黨宣言》或《資本論》直接組織和發動革命鬥争、組織推翻資産階級政權,不能離開對具體情況的正确分析,從經典著作中直接推演出指導革命實踐的具體路線、方針政策、計劃和辦法。馬克思主義理論要真正發揮其指導實踐的功能,必須緊密聯系實踐,結合實際情況,産生正确的實踐觀念。用以指導實踐,才可能使實踐獲得成功。教條主義并非不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但他們不懂得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産生科學有效的實踐觀念。他們往往從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從本本中直接推出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路線和方針政策,或者不顧中國的實際情況盲目照搬國際指示和别國經驗,必然導緻實踐的失敗。任何理論離開實踐就不可能有任何作為。
第三,理論的發展必須由實踐來推動。概括地說,理論的發展有兩種途徑:一是量上、外延上的擴大,比如通過理論工作者的研究,把某些概念搞清楚,把某些疑點澄清,這也可以推動理論的進展。理論的這種發展途徑,可以寫成公式:理論Ⅰ→理論Ⅱ→理論Ⅲ。二是通過與實踐結合,在指導實踐中對原有的理論精神有所突破,并總結新的實踐經驗獲得新的理論質。理論研究和實踐都是理論發展的途徑,而實踐對于推動理論發展具有根本意義。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表明,馬克思主義每一次飛躍性發展,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的重大實踐過程中實現的。列甯的“一國革命勝利論”在于俄國十月革命的實踐,毛澤東思想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産物,鄧小平理論是在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産生的。重大實踐是推動理論發展的根本動力。理論的這種發展途徑可以寫成公式:理論→實踐→新的理論。理論的發展途徑,第一種是從理論到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論完善、深化,但不可能實現理論的重大創新。第二種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實踐中發展理論,實現理論的創新和突破。
從實踐方面看,隻有與理論相結合,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實踐才能成功,才能對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總結,達到對實踐過程的規律性認識。在實際生活中,提高實踐能力有兩種方法可以采用。第一種是實踐→實踐→再實踐,不斷地重複,經驗多了,水平也就提高了。不能否認,這也是提高實踐水平的一個渠道。但是用這種方法提高實踐水平終究是有限的,在經驗層面上的重複,隻能使實踐更加熟練,不可能在實踐中有所創新,而且隻限于簡單的實踐,對于複雜的實踐,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就不會成功,也不會提高實踐水平。第二種實踐同新的理論觀念相結合,在新的思想理論指導下,把實踐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寫成公式就是:實踐→理論→新的實踐。實踐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學理論的指導,而不是機械地重複實踐,新思想新理論的指導能使實踐面貌煥然一新。在馬克思列甯主義傳入到中國之前,中國的民主革命一直在舊的方式中徘徊,不斷遭受挫折、失敗。而從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列主義之後,全新的科學的革命理論一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中國革命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此,中國革命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結論是:沒有正确理論的指導,就不會有實踐的成功;沒有理論的創新,就不會有實踐的創新。
 
實踐追求理論,目的是為了取得理論的指導,使實踐獲得成功。實踐的成功産生兩大成果,一是物質成果,比如革命和建設的成就;二是精神成果,即實踐成功的經驗。實踐的成功證明理論指導的正确。對實踐經驗加以科學總結,把從感性經驗上升到對規律的理性認識,就有可能豐富和發展原有理論。隻要實踐經驗是新鮮的,總結又是客觀科學的,就一定會有理論創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是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對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而産生和發展的。這裡的關鍵是:一、中國實踐的成功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的;二、中國的實踐經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鮮經驗;三、是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對實踐經驗的全面深刻總結。這樣,從中國實踐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理論結晶——中國馬克思主義就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而且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這就清楚地說明,理論和實踐的雙向結合,既是實踐成功的重要保證,也是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
 
三、實事求是是統攝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靈魂
“實事求是”四個字是中國古人說的,“實事求是”作為中國共産黨人的認識原則和行為原則是毛澤東規定的(實質上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規定)。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提出:“‘事實’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内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内外、省内外、縣内外、區内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内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甯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結論。”①(《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頁)經過這一番改造,實事求是成為中國共産黨思想路線的命題。堅持實事求是,首先要承認事實,面對現實。第二要按客觀規律辦事。第三,規律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本質聯系,因此必須深入群衆、深入實踐、調查研究。第四,要反對不從實際出發而從書本出發的本本主義和憑主觀想象的主觀主義。
經過毛澤東改造的“實事求是”命題,具有豐富的哲學内涵。“實事求是”要求從客觀存在和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顯然這是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命題。“實事求是”認為,可以從“實事”中求到“是”,人們不僅可以認識“實事”的現象,而且可以認識現象背後的規律,說明它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可知論命題。因為本質隐藏在事物的背後,不是一望而可知的,必須要“求”,即經過調查研究才可知,可見它又是能動反映論的命題。因為從“實事”到“求”出“是”是一個從現象(包括假象)到本質,從初級本質到二級本質、三級本質不斷深化的複雜過程,這說明人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發展過程。這就包含有犯錯誤的可能性。因此,堅持實事求是就是不斷地修正錯誤、接近真理的過程。可見,經過毛澤東改造的“實事求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三者統一的總體性的命題。實事求是的深刻而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内涵,奠定了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科學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不僅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創立者,而且在其革命征程的大部分時間裡,在為中國革命的奮鬥過程中,他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典範。他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的結合,堅持不懈地反對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他注重對中國國情的分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深入的調查研究,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堅持從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制訂革命的戰略策略;他強調充分發揮符合客觀規律的自覺能動性;他提出必須堅持和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衆、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等等。在毛澤東看來,實事求是既是黨的思想路線,又是黨的優良作風,還是黨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堅持實事求是是黨性的表現,是“一個共産黨員起碼應該具備的态度”。他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而且倡導全黨,使之蔚然成風。但遺憾的是,到了晚年,由于主客觀方面的種種原因,他背離了自己倡導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犯下了錯誤。但從總體上看,毛澤東對堅持和發揚實事求思想路線和優良作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毛澤東思想就是實事求是的思想理論結晶,鄧小平多次強調指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1981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黨中央把實事求是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靈魂之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堅持并發展了毛澤東是實事求是思想,不僅取得了重大的理論成果,豐富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内涵,而且取得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成果。
鄧小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的新的科學概括。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思想武器。實事求是既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又是馬克思主義的作風。因此,它理所當然地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的凝聚和結晶。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的這一科學概括,反映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精辟獨到的見解,為全黨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指明了一條新的思路。他在1992年視察南方的談話中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② 他多次強調實事求是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就要堅持和發揚實事求是。為此,鄧小平明确規定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實事求是,并對這條路線思想的内容作了規定,指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整理的惟一标準,這就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這一明确規定,起到了黨内立法的作用,對于共産黨員特别是對于黨的領導幹部來說,能否自覺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這是一個黨性的考驗。
鄧小平把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統一起來,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必然結果。“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③這就準确地揭示了解放思想的含義,闡明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内在統一性。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必須遵循的原則,解放思想又是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環節。解放思想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即解放思想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客觀條件。實事求是不是一個保守、僵化的口号,解放思想也不是一個自由化的口号,兩者互相聯系互相統一。堅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統一,這是“破”的要求,也是“立”的需要。鄧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堅持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了辯證法的全面性,總結了我們黨幾十年反傾向鬥争的曆史經驗,特别是“文革“十年及以前十年黨内反傾向鬥争的深刻教訓,從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左”的危害最大,主要是反“左”,防“左”,這就抓住了反傾向鬥争的關鍵,找準了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針對性。鄧小平針對“左”的危害尖銳地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④ 由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力挽狂瀾,煞住了“左”傾路線前進的車論,使改革開放得以順利地健康地進行。
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立足于中國國情的特點的分析,同時放眼世界,從國際社會的新的變化及其對中國發展的影響的全局出發,制訂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目标以及實現目标的方針政策,使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一路順利發展.
在鄧小平之後的兩代中央領導集體,從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新的實際結合起來,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是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新成果,既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承,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
 
四、中國共産黨的兩大實踐主題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發展邏輯
中國共産黨的九十年面臨着兩大實踐主題,實現了兩次曆史性飛躍,形成了中國發展的兩種邏輯,産生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兩大成果.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矗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進過程中的兩座豐碑,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兩個不同時代、兩大實踐主題的實踐過程的記錄和理論總結。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時代進行革命實踐的過程記錄和理論總結;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過程記錄和理論總結。可以說,前者完成了中國革命的邏輯,後者進行的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邏輯。從革命邏輯到建設邏輯,反映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曆史進程和邏輯發展。
毛澤東思想是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我們之所以說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産黨的革命邏輯就是從它的曆史任務和解決當代中國第一個重大實踐主題說的。它要指導中國共産黨和人民群衆通過革命鬥争推翻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反對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求得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做主。它的中心概念是階級鬥争——軍事的、政治的、思想的,還包括經濟的。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邏輯,包括關于中國國情和中國各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性質、對象、領導和動力,關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關于黨的建設、武裝鬥争和統一戰線的路論和實踐,關于民族資産階級的兩面性以及和平改造資本主義的問題,關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堅定信念和堅決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關于堅持實事求是群衆路線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線和方針,關于正确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等等。毛澤東的革命邏輯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内容,是中國共産黨對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傑出貢獻。毛澤東完成的這個革命邏輯,意義極其偉大,它根本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改變國家的命運、改變了近代中國在世界曆史發展中的走向,中國從此走向獨立富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确立為中國的繁榮發展打下基礎,提供前提。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證。”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毛澤東為中國革命事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任何時候都不能貶低作為中國革命邏輯的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意義。
應該承認,毛澤東晚年也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探索,但主要是教訓,留下了曆史的遺憾。毛澤東沒有領導黨完成的建設邏輯的使命,由鄧小平及其繼承者領導黨和人民來完成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标志着毛澤東晚年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标志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開始。曆史決定了毛澤東的曆史遺産對後毛澤東時代必然會産生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産黨接受了毛澤東的雙份遺産。一一份遺産就是偉大的毛澤東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産物,是對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從黨的七大以來,一直是中國共産黨的指導思想。這是毛澤東留給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最寶貴的精神财富。另一份遺産就是毛澤東晚年的錯誤的理論和實踐,晚年教訓。消化和吸收這兩份曆史遺産,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鄧小平理論産生的曆史起點。
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思想體系,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實事求是、群衆路線、獨立自主作了深刻的闡明,對毛澤東的曆史功績和曆史地位作了具體的總結,明确毛澤東思想依然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及其後的幾代中央領導都是旗幟鮮明地高舉毛澤東思想,在實踐中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強調毛澤東思想不能丢,丢了就失去根本。
毛澤東晚年錯誤,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持續将近20年時間。在毛澤東逝世後,擺在中國共産黨面前的一個重大曆史任務就是糾正毛澤東晚年錯誤,結束毛澤東晚年時代,開創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順應曆史潮流,鄧小平堅定地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糾正了毛澤東的錯誤,進入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新時期。毛澤東這份遺産對中國共産黨極為寶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面鏡子。恩格斯說:“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個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後果中學習來得快。”⑤ 我們黨能在極其複雜的曆史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新的實踐結合起來,成功地指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深刻總結曆史教訓是有重要作用的。鄧小平說過,我們做對了一些事,是因為我們記住了文革中的教訓。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晚年錯誤的教訓,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毛澤東後的中國共産黨以深刻教育,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産生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理論背景。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邏輯。它的主體思想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艱苦努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從鄧小平開始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黨和人民經過了艱苦的奮鬥,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黨的十七大的政治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戰略思想在内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思想結晶和理論指導,它提出并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提出并回答了在新時期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提出并回答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什麼是科學發展和怎麼進行科學發展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國情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産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像一根紅線貫穿其中。它既是重大的理論創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了戰略思考和方針指導,内涵豐富而深刻,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作為“建設邏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建設”内涵是廣義的,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和人的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随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發展、經驗不斷豐富、認識不斷全面深刻,還一定會豐富和發展這個體系。
由毛澤東領導的“革命邏輯”完成了奪取政權、鞏固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曆史任務,這是毛澤東之後中國共産黨進行“建設邏輯”的前提和基礎。“建設邏輯”的曆史使命是在“革命邏輯”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革命邏輯”到“建設邏輯”的轉變,反映了中國共産黨實踐主題的重大轉變。這上下兩種“邏輯”前後相連,構成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多年艱苦奮鬥的曆史,完整反映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和曆史前進的要求。
 
五、堅持以人為本把中國馬克思主義提高到一個新台階
社會主義以人為本,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境界。我們黨在建設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經曆了以政治(階級鬥争)為本到以經濟(生産力)為本,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和進步。今天我們黨又提出以人為本,這是認識的大飛躍,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巨大貢獻。多年來,”人”是研究禁區,公開批評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是馬克思主義不要關心人.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鄧小平說,馬克思主義就是共産主義,共産主義要解放全人類,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理所當然,人是馬克思主義出發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目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内涵.以人為本,這裡的“人”是人民,是以工農勞動群衆為主體的廣大人民群衆;“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我們黨的路線政策的根據和立足點。社會主義以人為本應有四層含義:一是人民群衆是曆史的主人,是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必須依靠人民群衆。二是人民群衆是社會主義的實踐主體,人民群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因此我們要相信人民群衆,尊重人民群衆的實踐。三是人民群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主體,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因此要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四是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多方面的,人的全面發展是最高要求,生産力的發展要促進人的發展。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在馬克思主義受到批判,社會主義受到圍攻,中國共産黨人卻理直氣壯地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強調理論創新和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提倡理論結合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持了徹底唯物主義的态度,而徹底唯物主義是無所畏懼的。那麼中國共産黨的徹底唯物主義的立場和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動力、理論勇氣和理論境界來自何方?來自人民,來自人民利益至高無上的世界觀。我們黨堅定人民群衆是曆史主人的唯物史觀,始終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是黨的唯一宗旨。在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問題上,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在認識上解決了有關聯的四個問題。
第一.堅持黨對人民的領導和人民對黨的監督的統一。中國共産黨是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有憲法保證的。黨是人民的領導,但每個黨員幹部又是人民中一員。黨的執政是人民的選擇,執政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因此理所當然地要接受人民的監督。權是人民所給,因此權要為人民謀利,人民的意願和要求,人民的批評和批準,人民的支持和反對,就應該成為衡量黨的執政業績、黨的路線方針正确與否的根據。把黨的領導和執政自覺置于人民群衆的有效監督之下,這是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内容。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與堅持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的原則的統一。有人提出,是從馬列書本出發,還是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究竟是向人民負責,還是向馬列書本、經典負責。這個問題,作為矛盾提出來是不對的,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應該是和人民利益一緻的。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就是為人民服務,就是對人民負責。但是确确實實,馬克思經典理論中間有的是過時的,如果以過時的無效的經典指導實踐,就會導緻實踐失敗,就是損害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無疑要對人民負責,就要從實踐出發,而不是從某種經典和固有規定出發.所以我們的實踐并不是首先看馬克思的經典結論,而是先看人民的要求。人民利益是最根本出發點。比如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實行包産到戶,就是根據廣大農民的強烈願望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并不是根據什麼經典指示,得到經典認可而作出的。
第三.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标準和人民群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實踐标準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對待理論堅持兩個标準,一是堅持實踐檢驗真理的實踐标準,二是堅持人民利益的價值标準。确認某種理論是否是真理,隻有經過實踐檢驗,驗明理論的“真”“假”。這還不是目的,還要運用真理指導實踐,改造世界,滿足人民群衆的利益需求,實現真理的價值。馬克思主義認為,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标準和堅持人民群衆利益是真理的價值标準,這是辯證統一的過程,前者是前提,後者是目的.對馬克思主義來說,隻有真理才有價值,掌握真理是為了獲得價值。作為真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就在于它是真正符合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群衆既是實踐的主體,又是價值的主體,人民群衆會通過自己的實踐,實現真理的價值,滿足自身利益的要求。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尊重人民的意願,把人民滿意、人民批準作為決策的最大依據和檢驗實踐成效的标準。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黨中央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根本理念。
第四,堅持生産力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的統一。任何一個社會,生産力發展都是最重要的,因為隻有生産力的發展才能提高社會生活的物質基礎。但生産力發展不是唯一的,生産力的發展不是最終目的,發展生産最終是為了人民利益,因此還要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統一起來。生産力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前提物質條件,生産力發展不等于就是人的發展,生産力發展可以促進,也可以阻礙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要求以生産力發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前者是手段,後者才是目的,生産力發展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經濟發展和人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辯證統一的觀點。以人為本,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中國共産黨人,經過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探索,經過幾代中央領導的實踐傳承和認識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進到了更深的層次,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達到了更高的理論境界。
 
①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頁.
② <鄧小平選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82頁.
③ <鄧小平選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364頁.
④ <鄧小平選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43頁.
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432頁.
 
項目來源: 劉林元主持的國家社科重點項目(10AZD00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