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中醫科學院
一、簡曆
李曙華,女,1949年4月生于杭州。1980年1月畢業于廈門水産學院(現集美大學)造船系,船體設計專業。1980至1986年,任浙江省勞動人事廳技校教員,其間:1981至1982年,浙江大學數學系進修1年,主修數學、物理。1986至1997年,杭州師範學院(現杭州師範大學)任教,其間:1989年至1991年複旦大學哲學系學習,1992年7月獲複旦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專業:科學技術哲學。1993年晉升副教授。1997年調往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政法學院)2000年晉升教授,碩士生導師。2004年調往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任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退休,延聘1年。其間,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應南方科技大學邀請任教一學期。
主要研究方向:科學思想史,系統科學與系統科學哲學,中西科學文化比較研究
在國内權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主要代表作:《從系統論到混沌學——信息時代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教育》(2001年)
二、學術成果
一、論文 (已發表)
1、《老子的自然哲學與科學》,《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
2、《“微觀哲學初探”筆談》( 四人 ),《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
3、《演化的時間與時空結構—内部時間初探》(李繼宗,李曙華)《中國社會科學》1989第2期
4、《當代科學的規範轉換——從還原論到生成整體論》,《哲學研究》2006年第11期
5、《生成的邏輯與内涵價值的科學》,《哲學研究》2005年第8期
6、《中華科學的基本模型與體系》,《哲學研究》2002年第3期
7、《潛在存在與演化的新視野—曼德勃羅空集之科學價值與哲學啟示》《哲學研究》1999,10期
8、《信息時代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教育》,《教育研究》2000年第11期
9、《信息時代的科學精神》,《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2001年第1期
10、《周易自然哲學與生命實踐》,《周易研究》2012年第2期
11、《Natural Philosophy of I Ching and Life Practic》 匡钊譯
《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 2012.7(2)《中國哲學前沿》2012年第2期
12、《周易:中國文化傳統價值之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2年8月20日
2006年,普林斯頓高等網絡研究所
13、《奇怪吸引子及其哲學思考》,《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年第7期
14、《信息——有序之源》,《系統科學學報》2014年第2期
15、《信息的選擇原理與阈值關系》,《系統科學學報》2014年第4期
16、《系統生成論體系與方法論初探 》,《系統科學學報》2007年 第3期
17、《系統生成論與生成進化論》,《系統辯證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8、《系統科學與中醫理論的現代重建》,《系統辯證學學報》2005年第1期,
19、《系統科學——從構成論走向生成論》,《系統辯證學學報》2004年第2期,
20、《非線性科學視野中的易經》,《系統辯辯證學學報》2002第4期
21、《非線性科學與教育》,《中外教育》(中國新聞出版社,香港)2000第8期
22、《概率與時間之矢——自然法則的新表述》,《系統辯證學學報》2000第4期,
23、《三生萬物——“3”是宇宙常數嗎?》,《系統辯證學學報》1997第4期
24、《多元的統一性——混沌學的啟示》,《系統辯證學學報》 1997第1期
25、《系統與内部時間》,《系統辯證學學報》1995 第4期
26、《演化與創造——普裡戈金的科學自然觀與曆史觀》,《複旦學報》1990第4期
27、《普裡戈金的演化自然觀與生命時間觀》,《哲學動态》1990第11期
28、《二十世紀的科學精神及其哲學啟示》,《高等師範教育研究》1990第3期
29、《系統科學的生成論研究進路》《新思維新世紀》烏傑等主編,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
30、《通向圓融的互補》,《杭州師院學報》1995第1期
31、《從“以有觀有”到“以無觀有”》,《論衡》第二輯,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年3月
32、《熵與經濟發展新意識》,《社會科學》(上海)1988 第3期
33、《熵的奉獻》,《現代世界的哲學沉思》,複旦大學出版社 1990年7月
34、《生成論與還元論》,《河池學院學報》2008年 第1期
~~~~~~~~~~~~~~~~~~~~~~~~~~~~~~~~~~~~~~~~~~~~~~~~~~~~~~~~~~~~~~~~~~~~~~~~~~~~
2003年,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
35、《中國自然哲學及其現代意義》,《問道》第四輯,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
36、《兩種思維方式下的中西文化與科學》,《杭州師大學報》2008年第3期
37、《周易象數算法與象數邏輯》,《杭州師大學報》2009年第2 期
38、《為有源頭活水來——當代文化科學觀照下的易經》,《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39、《洛書數字生成術與中國傳統數學之源——兼評王介南先生《洛書_……》,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40、《中國傳統科學範式初探》,《太原師範學院學報》創刊号,2003年第1期
41.《文化視野中的中國科技史》,《現代與傳統》 1995 第1輯,總第6輯
42、《關于中西科學會通的幾點思考》,《河池學院學報》 2004年 第5期
43、《中西科學文化源流大略——兼論中西語言互釋中的格義與反格義》,
《河池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44、《書院的興衰與現代複興》,《河池學院學報》2013年 第6期
45、《天地之大德曰生——中華科學傳統的基本特質》,
《自然國學—21世紀将發揚光大的國學》孫關龍、宋正海主編,學苑出版社,2006年1月
46、《象思維、莊子與道》(學術通信一則)李曙華、王樹人,《文景》,上海,2006年第9期
47、《馬家窯文化研究的哲學思考——象思維與生命化研究方法》,甘肅定西日報,2011-1127
王志安:《馬家窯彩陶文化探源》附錄 文物出版社,2016年
48、《系統生成論視野中的馬家窯彩陶》,《系統科學學報》2017年第4期
49、《從洪荒起步》,《世紀中國》(網刊)2000年10月30日
~~~~~~~~~~~~~~~~~~~~~~~~~~~~~~~~~~~~~~~~~~~~~~~~~~~~~~~~~~~~~~~~~~~~~~~~~~~~
50、《科學原創性如何可能?—愛因斯坦的哲學思想與宗教情懷》,《文史哲》2006第2期
51、《回到物理學史—追尋科學原創之思》,《河池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52、《相對論如何可能?—愛因斯坦的永恒昭示》,《河海大學學報》2005第 3期
53、《量子力學中主客觀關系的海森伯解釋述評》,《馬列主義教學研究》1985第 3期
2015年哥本哈根玻爾研究所
54、《教育技術學範疇體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論——與美國“94定義”研究群體的對話》(上)
桑新民、李曙華,《中國電化教育》2007年第11期
55、《教育技術學範疇體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論——與美國“94定義”研究群體的對話》(下)
桑新民、李曙華,《中國電化教育》2007年第12期
56、《探索MOOCs與現實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系統科學與聖塔菲網絡課程的個案研究》
李曙華、李洋、桑新民,《遠程教育雜志》2014年第5期
57、《21世紀:大學課堂向何處去?——“太極學堂”的理念與實踐探索》(2萬餘字)
桑新民、李曙華、謝陽斌,《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58、《信息時代科學教育新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4月
59、《ISC理論基礎與實踐》(訪談),《教育信息技術》2006年第6期
60、《關于人的現代化》,《杭州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61.《對我國現代化問題的一點思考》《杭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3期
62、《Introduction:Co-Creating Education Wisdom For the Global Age of Living》,
《Living on the Edge of Chaos》一書介紹(英文,5頁)Sang xm, Lishh(桑新民、李曙華)
ASQ Quality Press,US,2008年
學術研讨會論文集 50餘篇 (略)
二、著作
一)論著
《從系統論到混沌學》(37萬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5月,參加08年10月德國法蘭克福書展
二)參與的著作
1、李繼宗:《現代科學技術概論》,複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
第二十七章 自組織理論,第二十八章 非線性科學
2、《新興科學百萬個為什麼》(哲學類)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11、如何把握二十世紀的科學精神,12、什麼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理性的新曙光
3、王樹人主編:《中西文化比較與會通研究》複旦大學出版社 2014年3月
兩種思維方式下的中西文化與科學,周易象數算法與象數邏輯
4、何華燦主編:《信息、智能與邏輯—智能科學的邏輯基礎研究》(第二卷上)
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周易象數算法與象數邏輯,生成的邏輯與内涵價值的科學
三)譯著
參譯 [美]卡羅琳等:《生活在混沌邊緣:引領學校步入全球化時代》第2、3、4章。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四)獎項: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桑新民、李曙華:《中國電化教育》2007年11,12期連載:《教育技術學範疇體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論——與美國“94”定義研究群體的對話》(上,下)(3萬餘字)
三、科研項目
1.主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國家一般課題《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與方法論創新研究》2004——2007年。
2、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之子課題《系統科學與教育”網絡化教學模式研究》2002-2004年。
3、華南師大211課題立項《從系統論到混沌學》2002年,獨立完成。
4、參加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複雜系統演化理論對社科研究方法的貢獻》1992—1995年(與複旦大學哲學系合作)。
5、校科研基金重點項目《科學史教育對于科教興國的作用和意義》1995-1996年。
6、校科研基金項目《現代科學的自然觀》1996—1997年。
四、教學
2005-2014年在南大哲學系主要開設以下課程:
1、中西科學思想比較研究(博士生課程,向碩士生開放)。
2、系統科學與系統科學哲學(博士生課程,向碩士生開放)。
(系統科學包括“老三論“,自組織理論,非線性科學:分形,混沌,複雜網絡等)。
3、科學思想史研究(碩士生課程)。
4、中國科學史研究(碩士生課程)。
5、當代科學技術革命(全校理科博士生公共課)。 [1]
指導博士研究生9人,其中留學生1人。碩士研究生9人。博士後2人。
獲華藏獎教金2次,金箔獎教金1次。
五、學術活動
1、2002年9月,應邀參加在英國諾丁漢大學舉辦的國際教育研讨會順訪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及東亞科學史圖書館,為期20天。
2、2006年10月-12月,應邀參加在美國南佛羅裡達Tampl 召開的“ISC”全球峰會,并作大會發言,題目為:“現代科學與中國文化”。期間曾在5次研讨會上作主題發言。順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等。為期2個月。
3、2015年5月,參加維也納“信息科學與哲學”研讨會。訪問哥本哈根玻爾研究所等。
4、應邀就系統科學的發展,系統生成論,中西科學思想比較,科學的精神來源,創造之源與教育之本等問題,在複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河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師大、山東師大,山東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科學院等全國各地大學、研究所作過幾十次講學與學術報告。
5、中國海洋大學兼職教授。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系統科學學報》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