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異賓
一、個人信息:
張異賓(筆名張一兵),1956年3月17日生于南京,祖籍山東茌平。1981年8月畢業于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哲學博士。伟德betvlctor网页版文科資深教授,哲學系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首席專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教育部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并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列甯、海德格爾、福柯哲學文本學研究;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當代西方激進哲學;認識論與人本主義;社會關系場境存在論與思想構境理論。
二、主要科研成果有:
(一)主編叢書、系列教材、集刊: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00-2022,共計二百餘種)
國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解讀叢書(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2009,共計六種)
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江蘇鳳凰出版集團,學術文庫,2007-2022,共計三十餘種)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驗教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共計六種)
當代激進思想家譯叢(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13-2022,共計二十餘種)
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導自選集叢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共計五種)
《社會批判理論紀事》(中央編譯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04-2021,共計十三種)
當代著名思想家通信集譯叢(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16,共計七種)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2021,十八種)
(二)出版著作:
《馬克思曆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二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英文版,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of Marxian Historical Dialectics,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土耳其文版,Canut Publishers 2017,Kasim.)
《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二版,2009年 ;第三版,2014年;第四版。2020年;日文版:マルクスへ帰れ—―経済學的コンテキスト中の哲學用語,2013年日本情況出版社出版;英文版:Back to Marx:Changes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s,Universitätsverlag Göttingen,2014);韓文版,韓國天空出版社2018;德文版,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9,Berlin and London;俄文版,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
《回到列甯——對“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英文版:Lenin Revisited:A Post-textological Reading on Philosophical Notes, 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土耳其文版,Canut Publishers 2015,Kasim.日文版:レーニンへ帰れ—――『哲學ノート』のポストテクストロジー的解読』,2016年日本世界書院出版)
《無調性的辯證幻想——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文本學解讀》(三聯書店200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
《問題式、症候閱讀與意識形态——一種關于阿爾都塞的文本學解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二版;英文版:Althusser Revisited. Problematic, Symptomatic Reading, ISA and History of Marxism,Canut Publishers (April 1, 2014), Berlin and London.)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商務印書館2006年;台灣秀威出版(秀威資訊)2015年繁體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解讀》(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二卷,2008年;第三卷,2018年版;第二卷英文版:ADeep Plough: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第二卷土耳其文譯本,二卷,土耳其Kalkedon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二卷,德文版,德國Laika Verlag出版社2018年版)。
《反鮑德裡亞——一個後現代學術神話的解構》(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英文版: A Marxist Reading of Young Baudrillard. Throughout His Ordered Masks,Canut Publishers (April 15, 2014), Berlin and London);土耳其文版,Canut Publishers 2015,Kasim.
《回到海德格爾——本有與構境》(第一卷,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日文版,日本情況出版社2021年版)。
《回到福柯——暴力性構序與生命治安的話語構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日文版,日本情況出版社2019年版)。
《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構境論解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發現索恩-雷特爾——先天觀念綜合發生的隐密社會曆史機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等。
《遭遇阿甘本——赤裸生命的例外懸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19年版。
《物象化圖景與事的世界觀——廣松涉哲學的構境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神會波蘭尼――意會認知與構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烈火吞噬的革命情境建構--情境主義國際思潮的構境論映像》,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21年版。
《革命的詩性:浪漫主義的話語風暴——瓦内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的構境論解讀》,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21年版。
(三)發表論文
外文論文:
1、「廣松渉-関係主義的存在論と事的世界観 訳者序文に代えて」,日本《情況》2004年6月号。
2、「文獻學コンテキスト中の広義の史的唯物論の原初的基盤―廣松渉の『文獻學コンテキスト中の「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を評す」,日本《情況》2005年10・11月号。
3、「文獻學とマルクス主義基本理論研究の科學的立場―魯克倹氏ならびに大村氏等日本の研究者の批判に応える」,日本《情況》2007年5月号別冊。
4、<21세기 사상적 좌표로 마르크스주의 여전히 유효제1회 한중 마르크스주의 연구자회의 정문길 고려대 명예교수-장이빈 난징대 부총장 대담>, <한국일보>,2010년11월1일28면.(《 “作為21世紀的思想坐标,馬克思主義依然有效”——第一屆中韓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鄭文吉教授與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張異賓副校長座談》。《韓國日報》2010年11月1号)。
5、 <한중마르크스주의자의만남장이빈-강신준인터뷰>,《오늘의문예비평》제95호(2014년겨울호), 78-97면.(《中韓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會面——張異賓·姜信俊訪談》,《當代文藝批評》第95期,2014年冬季刊)。
6、「廣松渉の物象化パラダイムの起源―『物象化論の構図』の構造環境論による解説」,日本《情況》2014年9・10月号。
7、Чжан Ибин Аутентичный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к Марксу», в журнале: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2014, №08, с. 76-89.(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的曆史語境)載俄羅斯《哲學問題》2014年第8期,第76-89頁)。A&HCI
8、ЛОГИКА ИЗМЕНЕНИЙ В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Х ЗАПАДНОЙМАРКСИСТ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В КИТАЕ И ТЕМЫ ЭТ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張一兵等,“中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邏輯轉換”,載俄羅斯《思想的自由》2017年第6期)。
9、마르크스로 돌아가다 의 원초적 이론 맥락,(《〈回到馬克思〉的曆史語境》),載韓國《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年第11期。
中文論文:
1、《“回到馬克思”的原初理論語境》(《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2、《中國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邏輯轉換》(《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3、《意蘊:遭遇世界中的上手與在手》(《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
4、《從認識論和方法論高度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5、《bestimmt和Dasein: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定在概念》(20000字,《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9期
6、《否定辯證法:探尋主體外化、對象性異化及其複歸》(《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8期)
7、《析馬克思社會曆史似自然性的特設規定》(《哲學研究》1991年第2期)
8、《列甯深化唯物辯證法的邏輯思路》(《哲學研究》1992年第5期)
9、《當代生态學視界與科學曆史觀的深層邏輯》(《哲學研究》1993年第8期)
10、《馬克思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深層内涵》(《哲學研究》1994年第8期)
11、《馬克思走向哲學革命的三次非常性思想探索》(《哲學研究》1996年第2期)
12、《青年馬克思經濟學研究中的哲學轉變》(《哲學研究》1997年第11期)
13、《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中的曆史概念》(《哲學研究》1998年第9期)
14、《曆史認識論與曆史批判理論》(《哲學研究》1999年第10期)
15、《市場交換中的關系物化與工具理性的僞物性化》(《哲學研究》2000年第8期)
16、《物化、異化及其反抗》(《哲學研究》2001年第5期)
17、《問題式:阿爾都塞的核心理論範式》(12000字《哲學研究》2002年第7期)
18、《生成的辯證法與現成的辯證法》(《哲學研究》2003年第5期)
19、《馬克思發明了拉康的症候概念》(《哲學研究》2004年第8期)
20、《拉康的哲學問題式》(《哲學研究》2005年第4期)
21、《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僭越?》(《哲學研究》2006年第11期)
22、《從他性鏡像到自主性思想空間的轉換》(《哲學研究》2007年第10期)
23、《廣松涉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原像〉》(《哲學研究》2008年第4期)
24、《勞動塑形、關系構式、生産創序與結構築模》(《哲學研究》2009年11期)
25、《科學實踐場與社會曆史構境》(《哲學研究》2010年第6期)
26、《海德格爾學術思想文本中的“怎樣”(Wie)》(《哲學研究》2011年第7期)
27、《身體化隐性構序的治安邏輯》(《哲學研究》2012年第12期)
28、《奧斯維辛背後不可見的存在論剩餘》(《哲學研究》2013年第11期)
29、《再論馬克思的曆史現象學批判》(《哲學研究》2014年第7期)
30、《批判與啟蒙的辯證法:從不被統治到奴役的同謀》(《哲學研究》2015年第7期)
31、《發現康德先天觀念綜合與商品交換關系現實抽象的關聯》(《哲學研究》2016年第4期)
32、信息存在論與非領土化的新型權力》(《哲學研究》2017年第3期)
33、《敗壞的去遠性之形而上學災難》(《哲學研究》2018年第4期)
34、《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中的社會定在概念》(《哲學研究》2019年第6期)
35、《建構情境:反對景觀拜物教的激進思想革命》(13000字,《哲學研究》2020年第11期
36、《曆史唯物主義生産話語轉換的經濟學背景》(《哲學研究》2021年第12期)
37、《曆史唯物主義與曆史構境》(《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38、《關聯與境:狄爾泰的曆史哲學》(13000字,《曆史研究》2011年第4期)
39、《話語方式中不在場的作者》(14000字,《文學評論》2015年第6期)
40、《好萊塢文化殖民的隐性邏輯》(12000字,《文學評論》2017年第4期)
41、《後現代文化與資本帝國的全球統治》(13000字,《文學評論》2018年第5期)
42、《異軌:革命話語“剽竊”》(12000字,《文學評論》2021年第2期
43、《馬克思的曆史概念》(12000字《馬克思主義研究》1998年第1期)
44、《從抽象到具體與曆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1999年第2期)
45、《馬克思新唯物主義與哲學唯物主義的異質性》(《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年第3期)
46、《無形的本體牢獄》(《馬克思主義研究》2001年第1期)
47、《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研究》2002年第6期)
48、《隻有一個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年第5期)
49、《孫伯揆哲學思想的方法論緣起和内在邏輯》(《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年第2期)
50、《分延馬克思:被解構了的精神遺産》(《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1期)
51、《生産本體論:我生産故曆史在》(《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11期)
52、《黑格爾:唯物辯證法不可或缺的思想環節》(《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5期)
53、《廣松涉:日本新馬克思主義的奠基者》(《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11期)
54、《交道與實踐:青年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的相遇》(《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10期)
55、《海德格爾的實際性解釋學與馬克思的實踐意識論》(13000字,《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第10期)
56、《學術文本詞頻統計: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的一個新視角》(12000字,《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9期)
57、《批判“資産階級社會”:走向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11期)等
(四)科研項目
1、馬克思自然曆史過程理論 國家青年基金 1992-1995
2、晚期資本主義文化批判 國家“九五”社科規劃項目 1999-2003
3、馬克思哲學的曆史原像 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工程項目 1999-2002年
4、伟德betvlctor网页版“文史哲”教學改革 國家教育部教改項目 2000-2003
5、教育部“全國優秀青年教師獎勵計劃”2002-2007
6、社會科學引文及評價體系 教育部重大委托項目 2003-2006
7、列甯哲學的曆史邏輯 國家“十五”社科規劃重點項目 2004-2007
8、馬克思主義大衆化研究 教育部研究項目 2008-2010年
9、“2008年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英文版、土爾其文版)
10、當前意識形态動态及對策研究 國家“十一五”社科規劃重大招标項目 2009-2012
11、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2009
12、“2009年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馬克思曆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英文版、土爾其文版)
13、“2009年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回到列甯》、《反鮑德裡亞》《問題式、症候閱讀與意識形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英文版、土爾其文版)
14、國家社科基金“2010年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回到馬克思》,英文版)
15、“2010年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回到馬克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日文版)
16、文獻學語境中的海德格爾哲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重點項目,2011-2013年。
17、《回到列甯》(德文版),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第一批中華外譯項目
18、《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德文版),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第一批中華外譯項目
19、《回到列甯》(日文版)江蘇省社科規劃2013年外譯項目
20、“2014年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回到馬克思》,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德文版)
21、《回到馬克思》(俄文版)國家社科基金2016年中華外譯項目
22、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國家“十三五”社科規劃重大招标項目 2015-2019.
23、《技術義肢與數字延異》,國家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7年項目。
24、《回到列甯》(俄文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國家社科基金2017年第一批中華外譯項目.
25、《回到馬克思》(阿拉伯文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國家社科基金2018年中華外譯項目。
(五)科研教學獲獎情況:
1、《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轉換》(專著),獲教育部第三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獲江蘇省第七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2001年;
2、《馬克思曆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專著),獲教育部第二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1998年;江蘇省第五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1997年;
3、《無調式的辯證想象》(專著),江蘇省第八屆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2003年;教育部第四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4、《問題式、症候閱讀與意識形态》(專著),江蘇省第九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2005年;廣東省優秀博士論文獎(2005年);教育部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05年)。
5、指導劉懷玉博士論文獲得2006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6、《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專著),江蘇省第十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2007年。
7、“高層次海外人才培養模式”,2008年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2009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8、《資本主義理解史》(六卷),江蘇省第十一屆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2011年。
9、《資本主義理解史》(六卷),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3年。
10、《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三卷),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5年
11、《回到福柯》獲教育部第八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2019年)。
三、主要論著簡介
烈火吞噬的革命情境建構
--情境主義國際思潮的構境論映像
作者:張一兵,305000字,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21年版。
本書共十五章。第一章 列菲伏爾與“日常生活批判轉折”;第二章 激進的波西米亞:作為藝術先鋒的字母主義;第三章 德波與詩意革命的字母主義國際;第四章 革命的約恩:眼鏡蛇與想象包豪斯;第五章 《冬宴》:走向馬克思的德波;第六章 情境主義國際不是什麼:先鋒藝術實踐的曆史邏輯;第七章 思考布萊希特:被動的景觀與革命的情境建構;第八章 建構革命情境:反對景觀拜物教的思想旗幟;第九章 情境主義國際的風風雨雨;第十章 情境建構的詩性瞬間與列菲伏爾的革命浪漫主義;第十一章 被資本殖民的資産階級日常生活;第十二章 整體都市主義:重構被金錢化的微觀心理氛圍;第十三章 心理地理學、革命的遊戲和漂移;第十四章 異軌:革命的話語“剽竊”;第十五章 景觀:表象背後隐性認同的霸權關系;結語 紅色的終點
本書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先鋒藝術實踐運動——情境主義國際思潮的研究論著。作者将情境主義置于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曆史邏輯構式之中,在占有曆史文獻的基礎上,對情境主義國際思潮的曆史形成,特别是影響其生成的重要先鋒實踐進行了批判性的探究,并對情境主義國際理論構序和實踐塑形中最重要的核心範式——景觀、情境建構、整體都市主義、漂移和異軌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本書語言生動、圖文并茂,問題線索清晰,是了解情境主義國際思潮的初級入門讀物。
革命的詩性:浪漫主義的話語風暴——瓦内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的構境論解讀
作者:張一兵,287000字,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21年版。
本書共十二章。引子:活着與苟生的批判辯證法;第一章 物性的苟生與詩意的活着;第二章 他者幸福:日常生活中的微觀異化薄片;第三章 苟生的社會異化的痛苦;第四章 日常生活苟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五章 碎片化的量與颠倒的抽象中介;第六章 異化苟生中的分離、表象與角色;第七章 外化的認同與沒有靈魂的名分份;第八章 反抗的本體論:以詩歌與遊戲對抗腐敗的世界;第九章 激進主體:詩意的自發創造性;第十章 新無産階級:無奴隸的主人;第十一章本真時-空中的失去與重新獲得;第十二章 激情與計劃的革命辯證法。
本書是關于法國情境主義者魯爾·瓦内格姆的名著《日常生活的革命》的構境論解讀。文本思境的複構一改過去學術論著的灰色幹枯色調,以感性的文字和故事,重現了以五月風暴為起點的歐洲激進青年内心中的革命思想他者。瓦内格姆的批判劍鋒所指,為當代資本主義景觀社會中的日常生活麻木苟生現象,在自發的個人創造性的照妖鏡之下,抖落出資産階級隐性支配人們的消費意識形态腦漿攪拌機、景觀萬花筒和小事情異化薄片。瓦内格姆主張,用革命的詩意打碎量化、抽象中介和角色遊戲的統治,真正在生活的本真意志中重獲“活着”的意義。《日常生活的革命》是一本錯得有水平的書,拾出珍珠,去除污泥,是本書的基本任務。本書史料豐厚、思想深刻、語言生動,且不乏批判性的間距,是了解《日常生活的革命》一書的有趣入門讀物。
神會波蘭尼――意會認知與構境
作者:張一兵,344000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導論。上篇:第一章,客觀科學認知與個人知識;第二章,認知格式塔整體場境中的存在意義;第三章 合手的存在秘密:不可言傳的整體意會;第四章 意會:不可言傳的構序的力量;第五章 激情、沉思與藝術:内居式的科學認識論;中篇:第六章 意會整體與輔助性細節;第七章 意會推論在科學研究的融貫性邏輯力量;第八章 意會現象學中的身體與意義;第九章 證僞“我-它”:内居性的意會認知;第十章 意會認知的三部體結構中的意義場;第十一章 意識突現結構中的綜合意會實在;下篇:第十二章 意會認知的接合;第十三章 突現的意會場境存在;第十四章 從意義到融貫存在;第十五章 藝術與神性的複雜意會;第十六章 後藝術思潮中的破碎視境意會;附錄一:1990年的研究提綱:“緘默攝悟:第三次認識論革命?——波蘭尼意會認知論構架的深層探索;附錄二:波蘭尼與他的《個人知識》;附錄三:波蘭尼意會認知理論的哲學邏輯構析
本書是從構境論的視角全面透視波蘭尼意會哲學内裡要義的文本學研究論著。作者在大量第一手文獻的精心解讀基礎上,第一次剖析了波蘭尼區别于概念知識體系的意會認知存在論構式線索。由輔助覺識作為輔助環的焦點覺識指向,突現出一個隻能意會的整體認知場境,這是人的行為場和話語築模的微觀格式塔建構機制。一切人文藝術和科學認知活動,都會是學者個人将自己的激情内居于藝術活動和科學實驗中的意會過程。這個内居,指的是人将自己的生命存在完全注入到他所學習、體知和享受的事件場境之中。這是走向藝術體驗式的一種全新的意會認識論的構境。本書文獻詳實,觀點新穎,思考深入,是進入波蘭尼意會哲學的最佳讀物。
物象化圖景與事的世界觀——廣松涉哲學的構境論研究
作者:張一兵,35萬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全書分導論,上中下三篇。上編 馬克思與物象化:第一章 文獻學語境中的廣義曆史唯物主義原初理論平台——《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态〉》;第二章 廣松涉:物象化與曆史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原像》解讀;第三章 廣松涉的物象化範式——《物象化的構圖》解讀;附文:事物化與物化:從韋伯到青年盧卡奇;中篇 交互主體建構的世界——《世界交互主體的存在結構》解讀:第四章 交互主體性:從關系本體論到關系認識論;第五章 認識活動的四肢顯象結構;第六章 社會曆史存在的交互活動結構;第七章 曆史世界的主體間性與四肢結構;下編 廣松涉哲學的四肢結構論——《存在與意義》解讀:第八章 所與和所識:事的認識論;第九章 顯相世界的二肢構造;第十章 能知:作為自我和客我的身體相;第十一章 認識論中的四肢交互結構;第十二章 上手存在的實踐世界。
本書是關于日本新馬克思主義著名思想家廣松涉哲學研究的專著。作者從廣松涉哲學思想中兩個最重要的理論思考層面入手,深入探尋了馬克思的物象化批判理論和交互主體的四肢結構論的生成背景和思想構境的具體機制。作者采用構境論的文本研讀法,拟建了廣松涉哲學中巨大的原創性思想空間。本書邏輯線索清晰,資料豐厚,理論複建構境的拟真度較高。理解廣松涉,這裡是一條重要的學術認知通道。
遭遇阿甘本——赤裸生命的例外懸臨
作者:張一兵,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19年版,18萬字。
全書分引文,七章。引言 思考未說之物:一種存在論的解釋;第一章 隐性方法論構式;第二章 外在性與内在性的翻轉;第三章 孤離的神姿:阿甘本與德波的《景觀社會》;第四章 生命政治構境中的赤裸生命;第五章 奧斯維辛背後不可見的存在論剩餘;第六章 例外狀态中的赤裸生命;第七章 安濟:權力有序性部署的一個譜系學研究
本書是關于當代意大利後馬克思思潮中的代表人物阿甘本激進哲學思想構境的一種入門級概述。研究集中讨論了阿甘本的哲學前提和方法論以及他在批判當代資本主義政治文化上的諸多重要論見:以不做之潛能為核心構境點的看見不在場之物的在場性,哲學考古學、譜系學、範式和裝置等方法論構件,由此透視出無中介的語言、内在的經驗與姿态在當今占有性社會存在中的颠倒和異化,特别是他對當代景觀社會和奧斯維辛現象的哲學深刻剖析,以及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生命政治部署和安治下,懸法例外常态化中“赤裸生命”和“當代神聖人”的悲慘境遇。
《發現索恩-雷特爾—— 先天觀念綜合發生的隐密社會曆史機制》
作者:張一兵,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25萬字
全書分引言、十章、兩個附錄。引言 索恩-雷特爾:他講他說;第一章 社會功能化與認知構架的制約性關聯(1936);第二章 先天觀念綜合的現實曆史基礎(1937);第三章 不可見的在場之物:商品形式定在與構序(1937);第四章 貨币與主體性的曆史形成(1937);第五章 曆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1970-1972);第六章 發現先天綜合與現實抽象的關聯(1989);第七章 抽象勞動與商品交換中發生的客觀價值形式抽象(1989);第八章 二元認知構架背後的社會綜合齊一性(1989);第九章 價值交換的現實抽象與先天觀念綜合(1989);第十章 古代居有社會商品交換與抽象觀念的生成(1989)。附錄一:《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一書1972年修訂版序言、導言;附錄二:阿多諾—霍克海默—索恩-雷特爾通信若幹。
本書是關于索恩-雷特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西方曆史的認識論》一書的專題性研究。該書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文獻史上最重要的哲學認識論研究專著。索恩-雷特爾試圖依循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根本解構整個西方認識論觀念和康德式先天哲學構架之自在僞境的現實社會曆史基礎,特别是其在商品交換關系現實抽象的内裡構序機制。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交換關系齊一化了全部社會存在,并以特定的生産的先驗構架建構了社會存在中所發生的最重要現實綜合。正是這個客觀發生的曆史性社會綜合才是康德先驗觀念綜合在現實大地上的秘密。
《技術義肢與數字延異——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的構境論解讀》
作者:張一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30萬字
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 技術的後種系發生與義肢性存在。第一章 雅努斯神的雙面構境;第二章 西方技術哲學的支援背景與前景;第三章 人的延異:後種系生成中的發明;第四章 義肢性工具模闆和符碼記憶中的先行時間。中篇 曆史延異和增補的數碼座架。第五章 作為曆史增補的第三持存的缺失;第六章 影像構境中的曆史延異;第七章 鏡像、線性文字與記憶工業中的迷失;第八章 信息存在論與非領土化的新型權力;第九章 模拟-數字信息存在中的事件化;第十章 數碼記憶的政治經濟學:被脫與境化遮蔽起來的延異。下篇 遠程登錄的電子蒙太奇與數字化“僞我們”。第十一章 數字化資本主義與存在之痛;第十二章 回到胡塞爾:第三持存所激活的深層意識支配;第十三章 好萊塢文化殖民的隐性邏輯;第十四章 先在的數字化蒙太奇構架與意識的政治經濟學;第十五章 從個性化的我到“僞我們”意識流的臣服性接受;第十六章 資産階級現代性:被重構的接受方式中的“我們”;第十七章 魔鬼般的象征符号。附論:數字化資本主義的末路:逆人類紀的負熵抗争。
本書是關于斯蒂格勒的《技術與時間》三卷本的構境論解讀。依從斯蒂格勒的理論構境支援背景,作者對碎片化散落在三卷文本中的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胡塞爾、德裡達和西蒙棟的思想進行了重構和邏輯增補,并進而對斯蒂格勒原創性的技術義肢性存在和增補曆史觀進行了初步的思想拼接和完形構境,特别突出顯示了斯蒂格勒對當代資本主義數字化生存的批判性思考之境。這是一本進入斯蒂格勒技術哲學構序和社會批判理論構式之殿堂的入門級讀物。
《回到福柯——暴力性構序與生命治安的話語構境》
作者:張一兵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52萬字
全書分導論:讓福柯自己說福柯;第一編 認識型文化構式中的詞對物的曆史銘刻——青年福柯《詞與物》的曆史構序話語第一章 暴力性構序:對客體的存在論命名;第二章 從相似到表象:走向大寫的構序;第三章 古典認識型:話語、自然和财富中的三種大寫的構序;第四章 現代認識型:大寫的曆史之發生;第五章 主體性的人:一個不足200年的曆史建構事件;附文一:科學考古學——青年福柯關于認識型和認識論斷裂的答辯;附文二:話語方式中不在場的作者——青年福柯《什麼是作者?》一文解讀;第二編 話語塑形場轉換中的譜系——青年《認知考古學》中的方法論話語第六章 非連續性:反對總體性和目的論的新曆史觀;第七章 塑形:從認識型到話語事件場的轉變;附文三:從構序到祛序:話語中暴力結構的解構——福柯《話語的構序》一文解讀;第八章 認知考古學: 活化的話語檔案與斷裂的譜系發現;附文四:譜系研究:總體曆史鍊條斷裂中顯露的曆史事件突現——福柯《尼采•譜系學•曆史學》一文解讀;第三編 自拘性的規訓社會——福柯《規訓與懲罰》中的權力哲學話語第九章 政治肉體控制:作為認知—權力存在的效應機制出場的靈魂;第十章 遵守紀律:資本主義自拘性規訓社會的建構秘密;第十一章 全景敞視主義的治安-規訓社會;附文五:批判與啟蒙的辯證法:從不被統治到奴役的同謀——福柯《什麼是批判?》與《何為啟蒙?》解讀;第四編 部署生命:外部強制到微觀權力在身體中布展的轉換——福柯“法蘭西學院系列演講”中的生命政治話語 第十二章 布爾喬亞市民社會的新型權力部署;第十三章 生命政治學與現代權力治理術;第十四章 從牧領到治安:現代資産階級政治權力的微觀治理機制;第十五章 自由主義的幻象:市場與公民社會的治理技藝;附錄一:福柯主要學術文本詞頻統計;附錄二:福柯生平與主要著述。
《回到海德格爾——本有與構境》(第一卷)
作者:張一兵 出版 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字數55萬字
全書共分為導言 海德格爾的學術場境故事,第一卷 青年海德格爾的學術開端;第一章 聖性山民之子的“靈魂分裂”, 附文: 狄爾泰與他的曆史解釋學;第二章 青年海德格爾的早期弗萊堡時期中的學術思想;第三章 生活現象學:沒有亞裡士多德的亞裡士多德研究;第四章 “那托普報告”:青年海德格爾第一次重要的學術表現;第五章 “人”與此在:實際性的解釋學。
本書為作者在構境論語境中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的學術重構。其獨特之處,在于第一次揭示了深埋在海德格爾内心本真居有的質樸性本有之思與作為現實學術治理場中概念化存在論透視之間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構境。後者,是海德格爾一生公開努力去做的“克服形而上學”,而前者,則是被他精心隐匿起來的“棄絕存在”。并且,作者也首次區分了海德格爾文本學研究中的表演性文本、表現性文本、現身性文本和秘密文本,從而重構了從青年海德格爾内在初始性本有思想到面向學術大他者的外部學術話語構境,最終通達海德格爾隐匿起來的棄讓存有的本有哲學思想之境。同時,作者也特别關注了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關聯的可能性空間建構,以及本有之思與構境論的思想鍊接。
《回到列甯——關于“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解讀》
作者:張一兵 出版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字數 40萬字
全書共分為一個導言,上篇和下篇共十三章。上篇 走向哲學聖殿的列甯,第一章 革命實踐中的青年列甯與曆史的主客體向度;第二章 列甯與狄慈根的哲學唯物主義;附文:物·關系·拜物教:一場已經被忘卻的思想交鋒;第三章 列甯對現代西方哲學的初步了解;第四章 俄國思想家:仍然是唯物主義;第五章 費爾巴哈哲學的摘要筆記;第六章 全面地理解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第七章 列甯閱讀《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的提要;下編 站在哲學巨人肩上的列甯,第八章 列甯閱讀黑格爾哲學的初始視界;第九章 全新解讀構架的突現與轉換;第十章 以實踐為本質的唯物辯證法;附文:一個被删除的文本存在:馬克思哲學語境中的曆史概念;第十一章 同一的邏輯學、認識論和辯證法在實踐辯證法上的統一;第十二章 去聖化:列甯的辯證法“十六要素”;第十三章 列甯研究黑格爾哲學的總結;附錄:否定之否定學說的内在邏輯結構。
本書是作者繼《回到馬克思》之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研究方面完成的另一部重要專著,也是國内在第二版中文《列甯全集》問世後所推出的第一部專題性地研究列甯哲學思想的論著。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種關于閱讀批注、筆記性拟文本研究的全新解讀模式,即思想構境理論。面對核心解讀文本——列甯“哲學筆記”中最重要的“伯爾尼筆記”,作者嘗試徹底擺脫以僵化的教科書體系肢解式地反注經典文獻的傳統方式,尤其是一改原先從先驗的“構想論”出發,簡單線性地處理列甯關于黑格爾哲學筆記研究的傳統模式,轉為緻力于最大程度地貼近列甯學習、研究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思路,由此入手、依據文本,重新建構列甯腦海中這個“思想實驗室” 的邏輯情境不斷變化發展的進程,其中特别着力厘清列甯在研讀黑格爾哲學的全程中發生的多次重大的思想轉變。本書資料翔實、語言生動、方法獨特、立意深刻,堪稱國内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研究中一部新的原創性探索力作。
《反鮑德裡亞——一個後現代學術神話的祛魅》
作者:張一兵 出版 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字數 35萬字
全書共分為一個導言、正文共十八章,一個結束語。導言 鮑德裡亞曾經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嗎?上篇 符号之謎:物質存在的化蝶幻象——鮑德裡亞《符号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批判性文本解讀,第一章 物的差異性操持方式中的表意符号編碼;第二章 僞消費背後的需求幻象;第三章 從商品拜物教到能指拜物教;第四章 符号政治經濟學的“革命”;第五章 新經濟學複雜的邏輯結構;第六章 使用價值的形而上學的批判;第七章 符号政治經濟學批判與意識形态;中篇 猴體對人體的颠倒性透視——鮑德裡亞《生産之鏡》的批判性文本解讀,第八章 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僭越;第九章 生産本體:我生産故曆史在;第十章 勞動意識形态批判;第十一章 馬克思與自然的支配;第十二章 馬克思與種族中心主義;第十三章 猴體解剖與猿體結構的之謎;第十四章 曆史唯物主義與曆史中的歐幾裡德幾何學;下篇 從符号到死亡性的拟真——《象征交換與死亡》的批判性文本解讀,引子 以死亡反對死亡:作為理論恐怖主義者的鮑德裡亞;第十五章 結構性價值對質性價值的替代;第十六章 非生産性勞動與社會反抗的窒息;第十七章 拟真與對當代資本象征統治的反抗;第十八章 拟像與拟真:布爾喬亞王國的世界圖景;結束語:誘惑、死亡與消失。
本書是國内第一本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直接正面回應早期鮑德裡亞反對曆史唯物主義和解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論戰性著作。作者以全新的構境論的方法,批判性地精讀了青年鮑德裡亞的三本最重要的學術著作:《符号政治經濟學批判》、《生産之鏡》和《象征交換與死亡》,深入剖析了青年鮑德裡亞學術思想基根,即基于莫斯-巴塔耶草根浪漫主義之上的象征交換邏輯;厘清了鮑德裡亞思想發展中最隐秘的批判邏輯轉換過程:從物的表意性消解到編碼結構的符号價值,再到沒有模本的拟真存在;最終,死亡性的象征亂碼成為鮑德裡亞試圖拯救世界無望期待。這是鮑德裡亞學術圖景中呈現的真實存在被謀殺的死亡三部曲。後期鮑德裡亞的思想是病毒性和妄想狂式的,這種理論恐怖主義的邏輯暴力在過度的理性诠釋中成為一幅荒誕的現代學術漫畫。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
作者:張一兵 出版 商務印書館2006年出版,2008年第二次印刷 字數 30萬字
全書一共分為一個引論和正文十章。第一章,弗洛伊德:心靈深處的哥倫布;第二章,超現實主義與新黑格爾主義;第三章,從自戀到畸鏡之戀;第四章,索緒爾與語言學結構主義;第五章,僞主體:作為存在之屍的象征性語言;第六章,能指鍊:我在我不思之處;第七章,大寫他者的發生學邏輯;第八章,魔鬼他者:誰讓你瘋狂?第九章,僞“我要”:他者欲望的欲望;第十章,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本書是國内第一本從哲學文本學的視角出發,系統解讀法國當代精神分析學與哲學大師拉康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作者以拉康著名的《文選》(Écrits)中最重要的文本為基本解讀對象,深入解析了拉康哲學複雜的學術背景,并以他獨有的颠覆式的曆時性關聯,分别說明了拉康與超現實主義、新黑格爾主義和語言學結構主義等學術思潮之間潛在的承襲關系,尤其是他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深刻背叛與激情高揚。在作者筆下,拉康哲學中的僞個人主體理論首次被曝于當代西方現代思想史廣闊的邏輯平台上:在鏡像映射中,人類個人自我的本質不過是小他者影像構成的想象操作而已;在象征性邏輯中,傳統哲學的主體被指證為大寫他者的無意識自居,主體因而成為一具腹内空空的稻草人;所以,個人存在之真永遠都隻能是一種現實的不可能性。筆鋒所及之處,作者以通俗生動的文風言說着不可能譯介的拉康哲學的魔幻邏輯,就學理讨論的意義而言稱得上是首開國内拉康深度研究之先河。最後,我們必須看到,拉康哲學在當代之所以顯要,并不在于他片面而深遂的思想性和非普适性,而在于每一個不想靠自欺活着的人必須内省的一幅清醒劑。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解讀》(第一卷)
作者:張一兵 出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字數 48萬字
全書一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哲學本體的曆史性重構——盧卡奇的《曆史與階級意——解讀;第二章,社會與自然的雙向中介——施米特的《馬克思的自然概念》解讀;第三章,無限可能的個人:馬克思哲學之根—弗羅姆《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解讀;第四章,一個真世界之澄明——科西克《具體的辯證法》解讀;第五章,帶腳鐐的個人之舞——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解讀;第六章,第六章 縫合應該和是——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解讀。
本書是作者關于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及後馬克思思潮哲學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論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一卷,其内容主要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經典文獻的文本學研究。在書中,作者第一次以深度解讀的模式批判性地面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本卷分别解讀了青年盧卡奇的《曆史與階級意識》、施米特的《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弗羅姆的《馬克思的人的概念》、科西克的《具體辯證法》、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和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等重要論著。
《文本的深度耕犁——後馬克思思潮哲學文本解讀》(第二卷)
作者:張一兵 出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字數 40萬字
全書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無調式的辯證想象——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解讀;第二章,通過影像表象出來的僞存在——德波的《景觀社會》解讀;第三章,猴體對人體的颠倒性透視——鮑德裡亞《生産之鏡》的批判性文本解讀;第四章,馬克思的在場與不在場——德裡達《馬克思的幽靈》的文本學解讀;第五章,空心人:不朽的幻境建構物——齊澤克《意識形态的崇高對象》的文本解讀。
本書是作者關于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及後馬克思思潮哲學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論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二卷,其内容主要是對西方後馬克思哲學思潮中經典文獻的文本學研究。在本卷中,作者以文本學的深度解讀模式批判性地分别解讀了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德波的《景觀社會》、鮑德裡亞的《生産之鏡》、德裡達的《馬克思的幽靈》和齊澤克的《意識形态的崇高對象》等重要論著。
《神會馬克思——馬克思哲學原生态的當代闡釋》
作者:張一兵 蒙木桂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出版 字數20萬字
本書分為導言、正文五章和一個結束語,第二章至第五章前分别加有引言。導言,通達馬克思之路;第一章,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第二章,人本主義之累;第三章,門前的風景;第四章,花落的聲音;第五章,曆史現象學之光;第六章,凡牆都是門;最後的話,他者的聲音。
本書的主體部分是作者已經引起反響的《回到馬克思》一書的精寫。秉承着“面向實事本身”的現象學精神,《回到馬克思》以MEGA2第四部分最新筆記文本為依據,以古典經濟學和黑格爾哲學為重要源頭,對馬克思一生的哲學研究及其變遷進行了抽絲剝繭、不屈不撓的哲學努力,還給了讀者一個活色生香的原生形态中的馬克思。同時,本書也概要介紹了作者《馬克思曆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一書和近期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一些最重要和最新成果。本書一改艱澀難懂、非行家無以入門的學術臉孔,以流暢漂亮的文字,深入淺出地引領讀書人一步步地邁入精彩的當代馬克思哲學研究的精神世界。“神會馬克思”因此得名。
《問題式、症候閱讀與意識形态——關于阿爾都塞的一種文本學解讀》
作者:張一兵 出版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字數 28萬字
全書除引言外共分上下兩篇:上篇 阿爾都塞哲學的方法論構架,共分六章:第一章 問題式:阿爾都塞的理論範式;附文:德裡達的解構——問題式的深刻病症;第二章 阿爾都塞的“症候閱讀法”;附文:巴特論閱讀——對阿爾都塞的一種理論“反打”;第三章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與經驗主義認識概念批判;第四章 認識論斷裂:意識形态/科學;第五章 意識形态:永存的想象之境;第六章 意識形态理論與拉康式的精神分析學;下篇 重斷馬克思哲學思想史,共分四章:第七章 新解釋學:馬克思哲學思想史的方法論辨識;第八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史的重新考證;第九章 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基本原則;第十章 馬克思主義的曆史科學;附錄:阿爾都塞自己說的故事。
本書是國内第一本以文本學的解讀方式研究阿爾都塞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阿爾都塞的三個經典文本:《保衛馬克思》,《讀〈資本論〉》和《意識形态和意識形态國家機器》。作者着力揭示了阿爾都塞研究中長期被遮蔽的隐性方法論構架,這主要是作為認識論史研究語境中深層理論構架的問題式與症候閱讀法。在此,作者首次采用了理論“反打”的寫作法,以附錄的形式穿插了對阿爾都塞邏輯核心的解構與後現代消解。長期被遮蔽的阿爾都塞認識論研究、在當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意識形态理論,特别是國家意識形态機器的觀念第一次得以完整地呈現。同時,本書還重新透析了阿爾都塞對馬克思的曆史性解讀,馬克思哲學進程中的“斷裂”、“理論上拒絕人本主義”和“曆史是一個無主體過程”等重要理念均有深入的解析。
《無調式的辯證想象-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文本學解讀》
張一兵著 三聯書店2001年12月版 260千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
全書分引言、第一章 否定辯證法的理論前提;第二章 批判海德格爾:颠覆哲學本體論;第三章 面對概念與範疇的否定的辯證法;第四章 否定的辯證法模式。本書是國内第一本以文本诠釋學的方式解讀阿多爾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的學術專著。作者在占有大量研究性背景文獻的基礎上,第一次對《否定的辯證法》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文本分析與理論解碼,從而使阿多爾諾哲學的深層語境和批判話語在音樂詩學的文本段句中呈現出來,特别是阿多爾諾對海德格爾哲學批判的深層語境,首次開啟了被稱為“不可侈譯不可解讀”阿多爾諾哲學的神秘視域之門。阿多爾諾是西方當代思想史走向後現代與後馬克思思潮的重要門徑,《否定的辯證法》是阿多爾諾最重要的哲學論著,因此,想真正理解阿多爾諾,走向當代解構的邏輯,此書可謂必讀之物。
《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
張一兵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51萬字;第二版,2009年;第三版,2014年60萬字
全書分導言、第一章 青年馬克思初次面對經濟學的複雜背景;第二章 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沉默與突現;第三章 人本學勞動異化史觀與走向客觀經濟現實的雙重語境;第四章 社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理論聯盟;第五章 馬克思哲學新視域建構的理論背景;第六章 馬克思科學世界觀的理論建構;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最後視域;第八章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與曆史唯物主義;第九章 經濟學語境中的曆史現象學;後 記;參考文獻;附錄一:馬克思的重要學術研究與文本年表;附錄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文獻版)情況。第二版增加二篇附文:《〈回到馬克思〉的原初理論語境》和《文本解讀與哲學創造——張異賓教授訪談錄》。
“回到馬克思”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建構深度模式的一個劃時代的口号。廓清理論地平,尋求新的理論衍射點是這一深度模式的邏輯前提。本書是國内第一部真正基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曆史考證第二版(MEGA2)摘錄筆記和手稿的最新文獻、并在哲學研究領域第一次從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完整内在曆史語境出發,真實地呈現了馬克思哲學話語深層轉換的動态曆史原像的學術專著。作者的學術創新在于,首次運用全新的解讀方法确認了青年馬克思的人本學社會現象學,以及建立在揚棄古典經濟學社會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廣義曆史唯物主義科學視域,特别是第一次指認出馬克思在最後的經濟學科學探索中所創立的曆史現象學哲學批判話語。由此,解決了前蘇東學者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盧卡奇、阿爾都塞和施米特在理解馬克思哲學語境中的重重理論困境和謎障。
《馬克思曆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
張一兵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386千字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 400千字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40萬字
該書是林基洲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中的一種。研究主題為馬克思主義曆史辯證法。全書分為引言,第一章 青年馬克思哲學視界中的主體辯證法、第二章 哲學新視界中的社會曆史發展進程與人類主體、第三章 馬克思關于社會曆史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現象的特設規定、第四章 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總體進程的再認識、第五章 恩格斯與社會曆史辯證法、第六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社會曆史辯證法、第七章 當代自然科學與曆史辯證法,第八章 當代社會主義實踐與曆史辯證法,共九部分。從目前國内外有關馬克思曆史辯證法研究的文獻和基本水平來看,該書無論是研究方法、基本理論思路還是主要觀點,都是具有開拓性的突破。該書立意新穎深刻,在史辨與論說、邏輯深入與生動淺出,以及理論研讨與現實反觀等方面均有較為上乘的着墨,是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中不多見的探新之作。
該書的一個重大理論進展是關于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進程的重新解讀。作者采用了孫伯揆教授提出的深層曆史解讀法,結合當代科學認識論和哲學方法論,重新确證了青年馬克思走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次重大理論轉變,特别是科學地說明了1845-1847年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格式塔意義。并且首次論證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曆史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的同時,如何再一次建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批判理論的。所以,該書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在一定曆史時期發生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現象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曆史觀中曆史辯證法邏輯主體向度的重要内容。而相當長一個時期以來,隐喻在馬克思科學文本之後的這一重要的科學批判話語卻一直為人所忽略。本書作者在對大量文獻的精心研讀之上,重新提出和确證了馬克思這一重要學說:人類社會曆史發展并不永遠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隻是在人類社會實踐功能度的特定水平上,社會曆史發展才出現類似自然界盲目運動的曆史現象;在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中,人類主體畸變為外部力量(自然和人的物化世界)的奴隸,而社會總體發展則成為一種近似于自然曆史運動的無主體過程;這種特定的社會曆史似自然性與物役性并不是永恒的自然規律,随着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人類将最終超越這一曆史狀态,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史前時期--必然王國走向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時期--自由王國。作者還站在當代思想史和自然科學發展的理論斷面上,特别是結合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實實踐,論說了馬克思這一學說的現代意義。
該書的撰寫方法和原則也别具一格。書中确立的第一個理論原則是駁論性。由于該書是力圖要糾正哲學解釋框架對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曆史發展與自然曆史過程的誤釋,所以在衆多理論闡述中作者總是在辯識馬克思這一規定“不是什麼”,這是本書的一條理論主線。其二是堅持曆史與邏輯的統一,尤其凸現出研究馬克思哲學視界的曆史性。在傳統哲學解釋框架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研究馬克思主義,集中為一點沒有曆史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本。所以該書的總體框架是從馬克思哲學發展的曆史線索出發的,對于馬克思邏輯的确證是在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背景中實現的。作者在本書的研究和撰寫中,始終堅持了從理論自身的内在演進出發的科學方法,試圖擺脫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外在資料堆砌的研究狀況。
《西方人學第五代》
張一兵 著 學林出版社 1991年版 145000字
全書由代緒論 西方人學的思想邏輯演進;第一章 人的需要系統與存在本體論;第二章 高峰體驗與存在性認知的新視界;第三章 自我實現與真正完善的人;第四章 科學人本主義的現實泛化;結束語:為什麼今天會出現一個馬斯洛?等六部分組成。
本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調介紹了當代西方人學的一種最新動向──西方人學第五代:科學人本主義。作者通過較深層次的哲學邏輯分析,使隐匿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思想中的一條新人本主義思路昭然顯現,并揭示了這一新的人學的基本理論意向:科學主體化與人性實證化的雙向建構。向人們展現了一種新的存在本體論、人學認識論和人論。最後又以馬斯洛這種人學理論在現實生活和科學中的有效泛化,表明了這一人本主義新趨向在西方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