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晚,瑞士伯爾尼大學榮休教授、FISP指導委員會成員、國際藝術哲學學會秘書長格爾哈德·希爾應我系邀請,開設了題為“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以及我們如何做哲學”的學術講座。講座由王恒教授主持。
格爾哈德教授認為,自18世紀以來,随着經驗科學獲得巨大的成就,西方哲學失去了研究對象,陷入了嚴重的危機。這場危機衍生出了四種不同的對待哲學的方式:1)将哲學作為包羅萬象的普遍性科學,2)将哲學作為先驗知識,3)将哲學作為常識,4)将哲學作為一種“閑談”。它們涉及到了先驗哲學、實用主義哲學以及後現代主義思潮等多種哲學流派和思想。在檢視這四種思考方式的基礎上,格爾哈德教授重提了“哲學究竟是什麼”這一經典問題。他認為,哲學應該揭示出生命的意義、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依賴性、實踐哲學的優先性等等:“哲學的存在不是關于一個實用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于存在的必要性問題”,對于每個人而言,從事道德哲學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道德責任。
在讨論環節,格爾哈德教授與同學們圍繞“技術化的哲學”本身的存在必要性,道德哲學的實踐性問題、中國古代道家思想中的“無用之用”、哲學的“utility of the useless”論斷的異同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政府管理學院的李喜英教授、哲學系的陳亞軍教授、馬迎輝副教授參加了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