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   

牟宗三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6-04-27浏覽次數:10879

 
生平簡介:
  (1909年—1995年),字離中,山東栖霞縣人。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牟宗三于1927 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哲學系。1933年畢業後,曾先後在華西大學、中奪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以講授邏輯學和西方哲學為主。 1949年去台灣,任教于台北師範大學、台灣東海大學,講授邏輯、中國哲學等課程。1958年與唐君毅、徐複觀、張君勵聯名發表現代新儒家的綱領性文章《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0年去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講中國哲學、康德哲學等。1974年退休後,專任新亞研究所教授。1976年又應台灣“教育部”客座教授之聘,講學于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等處。1987年被香港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1995年4月病逝于台北。
    牟宗三畢生緻力于弘揚民族文化,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作出巨大貢獻。其許多著作被譯成英、韓、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邏輯曲範》、《理性的理想主義》、《道德的理想主義》、《曆史哲學》、《佛性與般若》、《才性與玄理》、《圓善論》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學》、《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斷力之批判》等3部譯作。其哲學成就代表了中國傳統哲學在現代發展的新水平,其影響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國劍橋哲學詞典譽之為“當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創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

學術範圍
  邏輯學
  康德哲學
  宋明理學
  魏晉玄學
  佛學

學術思想:
  牟宗三為新儒家代表人物,認為現代新儒學的任務為“道統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價值,護住孔孟所開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他獨力翻譯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學與孔孟陸王的心學,以中國哲學與康德哲學互相诠解。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響很大,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熊十力的哲學思想。自言其為學經曆三個階段:三十至四十年代為第一階段,主要從事邏輯學、知識論和康德知性哲學研究;五十年代為第二階段,研究重心轉移至中國曆史文化及中國文化的出路問題;六十年代為第三階段,又轉而從頭疏解中國傳統的儒、佛、道三家之學,而尤重于宋明理學的研究。這以後,牟宗三較多地着力于哲學理論方面的專研,謀求儒家哲學與康德哲學的融通,并力圖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
  牟宗三把曆史上的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在儒家中則又判定孔、孟、陸、正為“正脈”,認為儒學就是“身心性命”之華,而其他則都是所謂的“繞開去”、 “歧出”。他對宋明理學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并一反傳統的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區分,提出周敦頤、張載、程颢、程頤、胡宏、朱熹、陸九淵、王守仁、劉宗周是宋明理學中的九個代表人物,把陸象山與王陽明歸為一系,胡宏與劉宗周歸為一系,合北宋的周敦頤、張載、程颢而為“宋明儒學之大宗”,其論學以《中庸》、《易傳》、《論語》、《孟子》為主;至于程頤和朱熹則是所謂的“别子”和“繼别子為宗”,其論學以《中庸》、《易傳》與《大學》合。
   
  牟宗三認為,曆史上的中國文化是有道統而無學統和政統,内聖強而外王弱。近代以來,中國文化面臨西方文化的嚴峻挑戰。對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現代化的問題,牟宗三提出了“開出”說即儒家的“内聖之學”而開出“新外王”、由“道統”開出“政統”和“學統”。具體的方法就是通過“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坎陷出“知性主體”和“政治主體”,也就是從“道德主體”轉出“民主”與“科學”。

著作概覽:
《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
《邏輯典範》
《認識心之批判》:譯作
《理則學》
《道德的理想主義》
《曆史哲學》
《中國哲學的特質》
《名家與荀子》
《生命的學問》
《五十自述》
《時代與感受》
《中國文化的省察》
《心體與性體》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才性與玄理》
《佛性與般若》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現象與物自身》
《圓善論》
《名理論》
《曆史哲學》
《政道與治道》
《康德的道德哲學》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譯作
《康德“判斷力之批判”》:譯作
《中國哲學十九講》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人文講習錄》
《牟宗三先生全集》33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版,各卷内容如下:
      
1.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 ;
2. 名家與荀子 才性與玄理 ;
3-4. 佛性與般若(上下) ;
5-7. 心體與性體(1-3) ;
8.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王陽明緻良知教 蕺山全書選錄 ;
9. 道德的理想主義 曆史哲學;
10. 政道與治道 ;
11. 邏輯典範 ;
12. 理則學 理則學簡本 ;
13-14.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 ;
15. 康德的道德哲學 ;
16. 康德《判斷力之批判》 ;
17. 名理論 牟宗三先生譯述集.
18-19. 認識心之批判(上下) ;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
21. 現象與物自身 ;
22. 圓善論 ;
23. 時代與感受 ;
24. 時代與感受續編 ;
25-26.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上下) 牟宗三先生未刊遺稿 ;
27. 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 ;
28. 人文講習錄 中國哲學的特質 ;
29. 中國哲學十九講 ;
30.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宋明理學演講錄 宋明儒學綜述 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 ;
31. 四因說演講錄 周易哲學演講錄 ;
32. 五十自述 國史拟傳 ;
[33]. 總叙 詳目

牟宗三研究的主要論著:
《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與著作》,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9月出版
《牟宗三新儒學論著輯要·道德理想主義的重建》,鄭稼棟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當代新儒學八大家集之七》《牟宗三集》,黃克劍等偏,群言出版社,1993年月12月
《現代新儒學學案·牟宗三學案》,周立升、顔炳罡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9月
《整合與重鑄——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顔炳罡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2月出版
《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蔡仁厚撰,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2月出版
《牟宗三先生紀念集》,蔡仁厚、楊祖漢編,東方人文學術基金會印行,1996年月12月

思想點評:
    牟宗三:當代新儒學的集大成者
牟宗三是海外新儒學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如果說馮友蘭的努力方向在于使中國儒學“邏輯地”建立起來,那麼牟宗三的努力方向則在于使中國儒學“哲學地”建立起來。牟宗三以《認識心之批判》、《道德的理想主義》、《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現象與物自身》、《圓善論》、《心體與性體》、《佛性與般若》、《才性與玄理》等一系列著作,會通中西,圓融古今,完成了對中國儒學的創造性重建,建立了龐大、缜密的哲學體系即道德的形上學體系。
1.道德的形上學
牟宗三哲學的精神,就是陸王心學的精神。當然,它是當代的陸王學(或者叫“陸王心學的當代形态”),是吸收西方哲學主要是康德哲學加以改造和重構的陸王學。牟宗三用“道德的形上學”來概括這一精神。他說:“‘道德的形上學’雲者,由道德意識所顯露的道德實體以說明萬物之存在也。”1
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牟宗三借鑒并改造了康德有關區分“現象和物自身”的理論。在康德那裡,“物自身”是一個雖然存在但又不可知的客觀實在。和康德不同,牟宗三拒絕承認物自身是一個事實概念,也拒絕承認物自身的不可知;而是認為,物自身乃是一種有着高度價值意味的概念,也就是一個倫理實體、道德實體,因而人們完全可以憑借“智的直覺”來認識它。這樣一來,作為倫理實體、道德實體的物自身就不再僅僅具有消極的意義,而是積極的、真實的,能夠“呈現”的,由此開出的則是一個價值世界、意義世界,同時也是一個睿智的世界、生命的世界。牟宗三認為,這個世界與感性的現象世界相對待、相區别,而又在終極的意義上影響、統攝和決定後者。
換句話說,正是通過“道德良知”或者“智的直覺”,這個世界才呈現出一個真、善統一的形上實體,天與人也由此達于一體。但牟宗三并不是隻講良知呈現、智的直覺,他還講“良知坎陷”、“識心之知”。他認為,道德的形上學包括 “無執的存有論”和“執的存有論” 兩個層次:由“無執的存有論”,我們可獲得一超越的形上世界,以此說明道德實踐、價值創造及成賢成聖的根據;由“執的存有論”,我們可獲得一感性的現象世界,以此說明科學知識及其對象如何可能的問題。就兩者的關系來說,牟宗三主張“從上面說下來”,也就是先由“智的直覺”而成立“無執的存有論”,再經過“良知坎陷”而成立“執的存有論”。把科學問題提升到存有論的層面來加以探讨,這标明了牟宗三哲學确有高于傳統儒學之處,但問題是業已完善的“良知”何以要“坎陷自身”,則始終是牟宗三難以圓滿回答的。
2.儒學三期說
将儒學的發展史分為三期,并非始自牟宗三,但隻有牟宗三對這一思路進行了系統的論證和闡發。在牟宗三看來,儒學三期的劃分及其特點是:第一期是以孔、孟、荀為代表的儒學鑄造期,此一時期“孔子以人格之實踐與天合一而為大聖,其功效則為漢帝國之建構”,其特點是“積極的,豐富的,建設的,綜合的”2;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顯絕對主體時期,此則較為消極的,分解的,空靈的,其功效見于移風易俗”3;第三期指的則是當代新儒學,“此特殊性之規定,大端可指目者,有二義。一,以往之儒學,乃純以道德形式而表現,今則複其轉進至以國家形式而表現。二,以往之道德形式與天下觀念相應和,今則複需一形式與國家觀念相應和。”4
儒學為什麼需要“第三期之發揚”呢?在牟宗三看來,作為中國文化主幹的儒學,雖然有着極高深的思想和形上原則,但又不僅僅表現為一思想一原則,而是始終與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相連貫的。換句話說,儒學既以曆史文化為其立言根據,又反過來為曆史文化的發展所運用。然而,自滿清入關特别是鴉片戰争以來,儒學遭到了前所未有之厄難,民族生命一直未能複其健康之本相。因此,按照牟宗三的觀點,如想求得中國問題之解決,其前提就必須是複興儒學。
在牟宗三看來,儒學第三期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儒學為一常道。儒學作為一“常道”,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第一,孔子仁義并重,強調仁義于人生的精神價值,此“仁義”二字構成了“常道”的核心内容,後來經孟子、宋明儒者大力闡發,已經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内心準則;第二,孔子所言仁義,緊扣着曆史文化,而非單純的道德規範,所以中國的一切典籍皆是“理性之客觀化”,或曰“客觀精神之表現”。基于儒學發展的這種必要性和可能性,牟宗三進而提出了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基本内容,這就是我們下邊将要介紹的“三統”說。
3.儒學“三統”說
所謂“三統”,即道統、學統和政統。“三統”說是牟宗三針對中國儒學乃至全部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而提出的建設藍圖。如果說道德的形上學是牟宗三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的話,那麼“三統” 說則是其全部學說的理論歸宿。
對于“三統”的内涵,牟宗三曾有一簡短的說明:“一,道統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價值,護住孔孟所開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學統之開出,此即轉出‘知性主體’以融納希臘傳統,開出學術之獨立性。三,政統之繼續,此即由認識政體之發展而肯定民主政治為必然。”1牟宗三認為,儒學要想進一步發展,這“三統”是一樣不可缺少的。我們知道,此前的新儒學(比如梁漱溟和熊十力等人的儒學)普遍有着強烈的反科學的情緒,認為以科學文明為主導的西方文化非但不能給人類帶來福音,反而會造成災難。而牟宗三卻認為,儒學如想複興,中國文化如想重建,就不能忽視學統和道統這兩個方面——這是很積極、很進步的主張。
實際上,牟宗三的“三統”說講的乃是儒學的一個老話題,即“内聖外王”問題。從“三統”說的内涵來看,牟宗三的主張就是:首先,要肯定儒學的道統,以接續民族文化生命之大本大源;其次,要把儒學的道德精神落實到外王事業上以開出“新外王”,即發展科學(學統)與民主(政統)。這裡的關鍵是,牟宗三雖然肯定科學與民主對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強調科學與民主的發展不可以采取某種外在的“加添法”,而必須經過民族文化的自我調整,即從民族文化生命的内部開顯出來。這也就是說,他認定學統和政統應由道統開出,具體來說,就是由儒家的内聖之學開出科學與民主的新外王。
但是,儒家的内聖之學到底能否開出科學與民主的新外王呢?牟宗三承認,在中國曆史上,儒家文化向來“沒有開出來”科學與民主,但他接着認為:“中國不出現科學與民主,不能近代化,乃是超過的不能,不是不及的不能。”2在他看來,隻要儒家的道德理性(即良知、性體或仁體)主動讓開一步,從“往上講”轉為“往下講”,或者轉一個彎,從“直通”轉為“曲通”,便可以“轉出知性”,從而開出外王事功。而“轉出知性”的途徑就是所謂“良知自我坎陷”,即“良知”主動地由“無執”轉為“執”,因為“不這樣地坎陷,則永遠無執,亦不能成為知性(認知的主體)”。3但牟氏此說殊為晦澀,自身的矛盾是很明顯的,所以曾招緻衆多論者的批評。
1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第92頁,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2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第11頁,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3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第11頁,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4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第2頁,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1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第6頁,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2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第51~52頁,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3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第123頁,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