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   

洪修平

發布者:季林發布時間:2018-08-28浏覽次數:12785


洪修平教授,男,1954年生,1977-1981年就讀于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1981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81-1984年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讀研究生,師從孫叔平、王友三教授,1984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并留系任教。1985年考取上海複旦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師從嚴北溟教授,1988年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94-1995年赴美國做高級訪問學者一年,2000年赴德國弗賴堡大學講學一學期,2004-2005年又作為美國國務院交流項目富布賴特(Fulbright)學者在哈佛大學訪問研究一年,曾任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圖書館館長,現為伟德betvlctor网页版校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系和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中青年學術骨幹,并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教育部回國人員科研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複旦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兼職研究員、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學術委員、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部)副主編、《百年佛學研究精華集成》(200冊)主編、《中華大藏經·續編》編委、《儒藏》編委、《宗教學研究》編委,以及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員兼特約研究員等。以教學和科研的突出成就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江蘇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号,并入選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獲聘教育部2011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3-2018)。



一、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的教學與科研,已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佛教文化曆程》、《中國禅學思想史》、《禅學與玄學》、《惠能評傳》等多部學術著作,并在海内外發表學術論文八十多篇。科研成果曾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江蘇省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全國湯用彤學術獎等多項省部級以上的獎勵。先後主持國家八五社科基金項目"儒佛道三教關系史"、國家九五社科基金項目"禅宗與全真道心性論比較研究"、國家教委專項研究項目"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以及江蘇省九五社科基金項目"佛道哲學與傳統醫學"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并正參加季羨林、湯一介主編的十二卷《中國佛教史》(承擔隋唐佛教卷)和張豈之主編的八卷本《中國思想學術史》(承擔隋唐卷)的寫作。



二、學術影響

學術成果多次被《中國哲學年鑒》、《中國宗教研究年鑒》和《中國儒學年鑒》重點介紹,被海内外學術論著所引用;學術論文多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全文複印、轉載或摘錄;《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哲學動态》、《孔子研究》、《光明日報》、《南京社會科學》、《東方禅文化》、《佛學研究》和《鵝湖》、《中國佛學》等海内外報刊曾專門刊發學術書評,對有關論著做出較高評價;《中國社會科學報》、《文摘報》和《中華讀書報》等也都有相關介紹,具有較大的社會反響。多次應邀赴歐、美、韓、日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我國台港澳地區參加學術會議并主持大會或在大會上發表學術論文,并應邀在韓國延世大學、德國弗賴堡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麥狄遜大學、貝魯特學院、庫茲城大學、霍爾巴特和威廉史密斯大學等講學或做學術講座。[1] 

三、主講課程

1、中國哲學史(本科生)

2、禅宗與中國哲學(本科生)

3、文化與當代(本科生)

4、中國哲學名著選讀(強化班本科生)

5、老子精讀與研究(留學生)

6、中國佛教哲學史(碩士生)

7、儒佛道三教關系史與論(碩士生)

8、佛教與中國倫理(碩士生)

9、佛教原著選讀(碩士生)

10、東方哲學與宗教概論(碩士生)

11、佛教哲學原著精讀(博士生)

12、儒佛道三教關系專題研究(博士生)[1] 

四、指導研究生的情況

指導研究生和國内外進修生(訪問學者)的情況(至2013年):
  指導碩士研究生39人(其中外國留學生3人,港台學生1人)
  指導博士研究生47人(其中外國留學生3人,港台學生1人)
  指導博士後7

指導進修教師(訪問學者)8人(其中外國學者5人)[1] 

五、主要著作和論文

著作類

1、《禅宗與精神分析》,譯著,遼甯教育出版社19886月版

2、《十大名僧》,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月版;(台灣)佛光出版社19916月版

3、《中國宗教史》上、下冊,參著,山東齊魯出版社199111月版

4、《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獨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2月版;(台灣)佛光出版社199110月版

5、《禅學與玄學》,二人合著(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0月版;(台灣)揚智出版社19947月版;(韓文版)韓國雲住出版社199910月版

6、《中國禅學思想史》,獨著,(台灣)文津出版社19944月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19949月版

7、《中國佛教文化曆程》,獨著,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12月版

8、《肇論注譯》,獨著,(台灣)佛光出版社19969月版

9、《如來禅》,二人合著(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12月版;(台灣)圓明出版社19994月版;(韓文版)韓國雲住出版社20022月版

10、《惠能評傳》,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199812月版

11、《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修訂本)獨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月版

12、《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三人合著(第一作者),河北省佛協200012月版

13、《中國儒學文化大觀》,參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月版

14、《論僧肇哲學——魏晉玄佛合流的終結和中國化佛教哲學體系的初創》,載《法藏文庫》第19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版

15、《國學舉要·佛學卷》,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副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獨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8、《中國佛教文化曆程》(增訂版),獨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9、《儒佛道哲學名著選編》,主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06年版

20、《中國禅學思想史》(修訂本),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月版

21、《中國思想學說史》(隋唐卷),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8月版

22、《禅偈百則》,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中華書局20087月版

23、《佛學百問》,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6月版

24、《中國佛學之精神》,二人合著(第一作者),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8月版

25、《惠能》(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105月版

26、《〈壇經〉注評》,二人合著(第一作者),鳳凰出版社201012月版

27、《中國儒佛道三教關系研究》,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月版

28、《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修訂第三版),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3月版

29、《圖書館服務創新理論與與實踐》(主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1210月版

30、《哲學大辭書》(多卷本),參著,(台灣)哲學大辭書編輯委員會正陸續出版

即将出版的著作有《東方哲學與宗教》、《儒佛道思想家與中國思想文化》[1] 

論文類

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哲學與文化》、《中國文化月刊》等海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六十多篇,科研成果多次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1、《從“理”的不同含義看朱熹哲學體系中的辯證法因素及其局限性》,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1984年第2

2、《王充元氣自然論的貢獻與局限》,載《宗教與無神論研究論集》,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編輯部1984年版

3、《佛教般若思想的傳入和魏晉玄學的産生》,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1985年專刊

4、《嚴北溟和佛學研究》,載《文彙報》1986819

5、《也談兩晉時代的玄佛合流問題》,載《中國哲學史研究》(北京)1987年第2

6、《僧肇“三論”解空的哲學體系初探》,載《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87年第3

7、《佛教的中國化與僧肇的哲學思想》,載《複旦大學學報》1988年第4

8、《人心、佛性與解脫--中國禅宗心性論探源》,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1989年第1

9、《悄然來臨“禅宗熱”》,載《南京日報》1989315

10、《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載《文獻》(北京)1989年第4

11、《讀〈世界十大宗教〉》,載《人民日報》1989728

12、《禅宗能拯救西方精神危機嗎》,載《書林》(上海)1989年第12

13、《惠能行曆與〈壇經〉略辨》,載《禅》(河北)1990年第1

14、《略論禅宗的中國化特色》,載《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0年第1

15、《馬祖禅法大義要述》,載《禅》(河北)1990年第2

16、《禅宗--中國傳統哲學發展的重要環節》,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1990年第56

17、《論佛教的中國化與禅宗研究》,載(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18月号

18、《中國宗教與傳統文化》,載《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1

19、《論惠能門下的禅學特色》,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1991年第4

20、《略論佛教與儒、道的互補》,載《五台山研究》1991年第4

21、《儒佛道三教與傳統文化的“人學”特質》,載(台灣)《哲學與文化》19922

22、《略論法融牛頭禅的特色》,載《禅》(河北)1992年第1

23、《從名僧名士的雙重人格看中華文化的兼融性》,載《中華文化》(西安)1992年創刊号

24、《從“三教”關系看傳統文化的“人學”特質》,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選集》,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19921

25、《法門寺與中國佛教文化》,載《首屆國際法門寺曆史文化學術研讨會論文選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

26、《惠能南宗禅學思想辨義與新探》,載《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2年第4

27、《略論宋代禅學的新特點》,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1993年第1

28、《般若與禅觀》,載《禅學研究》(第一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8

29、《略論玄學與禅學的相異互補與相通相攝》,載(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33

30、《關于中國佛學史研究現狀的幾點思考》,載《宗教》(南京)1993年第1

31、《一個流傳廣影響大的佛教宗派——禅宗》,載《中國文化》(西安)1993年第3

32、《中國傳統文化的“完人”人格及其曆史價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載《中國教育報》1993714

33、《略論圓瑛“解行相應、弘法救世”的佛學思想特色》,載《圓瑛大師圓寂四十周年紀念文集》,古吳軒出版社19939

34、《樓觀道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載《老子與中華文明》,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35、《試論玄禅人生觀的異同》(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台灣)《孔孟月刊》19941

36、《聯系做人,學以緻用——“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筆談》,載《中華文化》(西安)1993年第6

37、《玄禅的社會人生觀之比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漳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1

38、《從寶志、傅大士看中土禅風之初成》,載(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42

39、《中國傳統文化的“完人”人格及其曆史價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載《東方倫理道德與青少年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2月版

40、《略論天台佛教文化及其影響》(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東南文化》1994年第2

41、《老莊玄學與僧肇佛學》,載《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1月版

42、《略論五祖弘忍門下的分頭弘化》,載《禅學研究》第二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1月版

43、《太虛近代佛教的革新運動及人間佛教的提倡》,載《佛學研究》第三期(1994年刊)

44、《達摩祖師西來意》,載《少林禅苑》1995年第1

45、《美國宗教研究一瞥》,載《社科信息》(江蘇)19955

46、《佛教與現代社會人生》,載《社會科學報》199576

47、《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完人”人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載《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第3

48、《頓悟心性,自在超然》(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遼甯人民出版社19956月版

49、《傳統與現代 中國與世界:參加第九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有感》,載《社科信息》(江蘇)1996年第3

50、《論中國佛教人文特色形成的哲學基礎-兼論儒佛道人生哲學的互補》,載《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12

51、《東山法門與禅宗初創》(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1996年第2期,載《東山法門與禅宗》,武漢出版社19966月版

52、《中國禅與如來禅》,載《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4

53、《中國佛學研究與現代社會人生》,載《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台灣佛光出版社1996年版

54、《如來禅與中國佛教文化》,載《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2

55、《為培養跨世紀人才,教改的步伐能否再大些》,載《我們怎樣培養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人才》,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1997年版

56、《略論楞伽師、楞伽禅與中國禅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

57、《老子、老子之道與道教的發展——兼論“老子化胡說”的文化意義》,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19974

58、《儒佛道三家互補的現代意義》,載《探索與争鳴》1997年第12

59、《玄佛合流、六家七宗與〈肇論〉》,載《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60、《精選佛經注釋》第17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1、《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載《中國哲學年鑒1997》,《哲學研究》雜志社19982月版

62、《惠能南宗頓悟成佛論研究》,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1999年第1

63、《文化互動之果:中國佛教》,載《探索與争鳴》1999年第2

64、《論摩羅什及其弟子對中國佛教文化的貢獻》,載《199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曆史上的佛教問題》,台灣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

65、《中國佛教人文精神的曆史與未來》,載《1993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未來前途之展開》,台灣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

66、《明代四大高僧與三教合一》,載《佛學研究》1998年刊

67、《關于〈壇經〉的若幹問題研究》,載《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載《佛教與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1

68、《宗教信仰自由不容迷信泛濫》,載《新華日報》1999724日第A4

69、《即心即佛與自在解脫──惠能佛性論思想研究》,載台灣《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一期(19994月)

70、《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載台灣《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19997月出版

71、《從宗教信仰自由談起》,載《江蘇統戰》19999月(總第171期)

72、《中國佛教文學概述》,載《上海佛教》1999年第5

73、《近代佛學研究的重要人物概述》,載《正法研究》學術年刊創刊号,199911月版

74、《關于念佛與禅以及念佛禅》,載台灣《佛藏》雜志第15期,199910月出版

75、《宗教情懷與真理認知——洪修平先生訪談錄》載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第12

76、《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的現狀及前景》(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台灣《中國佛學》2000年春季号4月版,載《中國思想史論集》第一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5月版

77、《六祖惠能“識心見性,頓悟成佛”思想研究》,載《兩岸當代禅學論文集》(下)台灣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版

78、《佛教思想理論的中國化與三教關系》,載《思想家》(第一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0

79、《中國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人生》,載《探索與争鳴》2000年第9

80、《論儒家的人文精神及其現代意義》,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載《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國際學術讨論會論文集》(中),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6

81、《論六祖惠能革新佛教的意義及對佛教中國化的推進》,載《普門學報》(台灣)20011月号;載《曹溪禅研究》(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0月版

82、《六祖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說》,載《覺群》(上海)20009月刊(總第三期)

83、《小乘禅數之學略述》,載《禅》雜志2000年第4

84、《人生禅·分燈禅·楊岐派》序,載《洛陽佛教》2001年第2

85、《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精神》,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2001年第3

86、《略論隋唐佛教文化的繁榮》,載《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

87、《略論禅宗東土五祖禅法之沿革》,載《佛學研究》2000年刊

88、《元代禅史與太谷普愚》,載(韓國)《太谷思想》第1集,佛教春秋社2001年版

89OntheHumaneSpiritofConfucianismandItsModernSignificance,載《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1年冬季号)

90、《略論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說》,載《人文雜志》(西安)2001年第6

91、《儒佛道人生哲學的互補》,載《對話二:儒佛道與基督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92、《從“念佛禅”看弘一法師修習念佛法門思想》,載《覺群·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93、《關于中國哲學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哲學研究》2002年第1期;載《诠釋與建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月版

94、《儒佛道三教關系與中國佛教的發展》,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2002年第3

95、《在借鑒中深化對中國哲學的認識》(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光明日報》2002521B4

96、《形上之思與現實關懷》(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光明日報》200264B3

97、《立足傳統和面向現代》(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光明日報》2002611B4

98、《李贽與泰州學派》(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載《泰州學派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12

99、《印順法師與禅宗史研究》,載《中國禅學》第一卷,中華書局20026月版

100、《全社會都應該重視人文社會科學》,載《探索與争鳴》2002年第9

101、《惠能生平事迹考述》,載《曹溪禅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2、《人間佛教與〈普門學報〉》(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普門學報·讀後感》2002年版

103、《論儒佛道三教人生哲學》,載《宗教大同》創刊号,200212月版

104、《中國宗教學會在新世紀應該發揮作用》,載《中國宗教學》第一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05、《長三角的文化整合應提上議程》,載《探索與争鳴》2003年第5

106、《略論人間佛教及其在當代的推展》,載《普門學報》第15輯,20025

107、《中國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人生》,載《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0

108、《論儒佛道三教人生哲學的異同與互補》,載《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5

109、《隋唐儒佛道三教及其學術影響》,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2003年第6

110、《當代中國佛學研究之結晶》,載《光明日報》2003522

111、《拓展傳統研究、參與文明對話》,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學報》2003年第6

112、《人間佛教與都市寺院》,載《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13、《略論南嶽懷讓-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載《禅宗與中國佛教文化》,中國社科出版社2004年版

114、《略論禅宗的分化與四川禅系的禅法特點》,載《峨眉與巴蜀佛教文化學術讨論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15、《論“全球化”視野下漢傳佛教的诠釋與發展》,載《國際佛教學術論文集:傳統與現代—漢傳佛教現代诠釋》,新加坡佛教總會編2005年版

116、《禅、禅學與禅宗》,載《雙林佛學論壇》,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出版

117、《儒佛道三教與當代社會的轉型》,載《信仰之間的重要相遇——亞洲與西方的宗教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讨會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118、《回歸佛陀的本懷—洪修平教授訪談錄》,台灣《普門學報》第28期,20057月版

119、《文化自覺與儒佛道多元文化互補》,載《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論文集》,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

120OntheDualFeatureofConfucianismandItsRelevanceforModernTimes,載Journalof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Summer2005Issue1,No.1NewYork,U.S.A.

121、《佛教的人心關懷及其現代意義》,載《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22、《〈壇經〉的“人間佛教”思想特色及其曆史影響》,載《200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台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6年版

123、《上海世博會與江蘇的文化底蘊》,載《文化産業研究》第1輯,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06年版

124、《禅門清規的形成發展》(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載《少林學論文選》,少林書局2006年版

125、《論法融的禅法之特點》,載《行願大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26、《論菩提達摩的禅法特點及其對惠能南宗的影響》,載《禅學研究》第6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7、《從佛教的中國化看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載《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

128、《石頭希遷與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點略論》,載《佛學研究》2006年刊

129、《中印文化互動與隋唐的佛教創宗及學術文化》,載《宗教研究》第1輯,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0612月版

130、《傳統與現代:對“國學熱”的雙向思考》,載《探索與争鳴》2007年第4

131、《禅之和諧觀的曆史内蘊與現代意義》,載《“禅宗優秀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讨

會論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132、《論道家思想的曲折發展及其現代意義——以儒佛道三教關系為視角》,載《宗教學研究》2007年第1

133、《近代佛教文化的複興與楊文會及金陵刻經處》,載《佛學研究》2007年刊

134、《儒佛道思想家與中國思想文化》,載《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4

135、《覺悟人生,群心向善——洪修平教授訪談錄》,載《覺群》2007年第6

136、《關于中國宗教思想研究的幾點問題——兼談〈中國思想學說史·隋唐卷〉的編撰體會》

載《人文學人——張豈之教授紀事》,西安出版社20081

137、《元代臨濟宗法脈延續及海外影響略論》,載《禅學研究》第7期,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8、《從惠能禅宗的創立及發展看中外文化交流》,載《江海學刊》2008年第5

139、《對當前“國學熱”的再思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西北大學學報》2008年第6

140、《三教關系視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與〈肇論〉》,載《佛學研究》2008年刊

141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andChinesePhilosophy,載Journalof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Fall2008IssueIINo.1NewYorkU.S.A.

142、《論中國佛教的曲折發展及其現代意義——以儒佛道三教關系為視角》,載《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2

143、《對中國佛教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思考》,載《中國宗教》2009年第2

144、《從國學内涵的演變談〈儒藏〉的編纂》(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4

145、《論惠能禅與中國傳統文化》,載《2008年廣東禅宗六祖文化節學術研讨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6月版

146、《中國佛教文化發展曆程》,載《中歐大講壇·人文卷》中信出版社20096月版

147、《跳不脫的圖書館根基,始終是讀者——洪修平館長訪談》,載《高校圖書館工作》2009年第4

148、《儒學、中國文化與世界多元文明》,載《孔子研究》2010年第4

149、《試論道家、佛教眼中的知識與智慧——兼論中國禅宗的“自性般若”的思想》,載《哲學研究》2010年第9

150、《從興隆塔地宮出土文物看兖州佛教之特點》(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兖州佛教曆史文化研讨會會議文集》,科學出版社201012月版

151、《論中國佛學的精神及其現實意義》(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1

152、《對當前人間佛教發展的若幹問題之反思》,載《宗教學研究》2011年第1

153、《馬祖禅法がもつ實踐上の特色とその影響》,載《東アジア仏教研究》第9号,日本東京,20115月。

154、《解脫、修禅與修心——禅宗解脫論研究》,載《中國禅學》第五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155、《〈壇經〉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理論特色》,載《河北學刊》2011年第6

156、《略論〈六祖壇經〉的“人間佛教”思想》,載《臨濟禅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0月版

157、《關注學術前沿,展示最新研究》,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13日第4

158、《平凡造就卓越——懷念石峻先生》,華夏出版社20121月版

159、《數字時代高校圖書館:不是炒概念,而要做好創新服務》,載《中國圖書商報》2012529日第37

160、《論禅與心的的相互關系與黃梅禅》,載《第二屆黃梅禅宗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黃梅禅研究》(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4月版

161、《空海與中國唐密向日本東密的轉化——兼論道教在日本的傳播》(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5

162、《禅宗研究的新探索》,載《中國禅學》第六卷,大象出版社201211月版

163、《從佛道關系的角度看慧思與智顗的思想發展》(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慧思大師研究》,嶽麓書社201212月版

164、《儒佛道三教比較研究若幹問題的思考》,載《哲學研究》2013年第1

165、《中國年與“中國夢”緊密相連》,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28A05

166、《佛教中國化與三教關系論衡》(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2[1] 

六、承擔項目

1、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青年項目:佛教與中國哲學1988-1989

2、國家八五社科基金項目:儒佛道三教關系史1990-1994

3、國家教委九五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惠能評傳》1996-1998

4、國家教委專項基金項目: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1996-1999

5、國家九五社科基金項目:禅宗與全真道心性論之比較研究1997-2000

6、江蘇省九五社科基金項目:佛道哲學與傳統醫學1997-2000

7、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基金:佛學與儒道關系研究2000-2005

8、教育部十五社科基金項目:漢魏兩晉禅學研究2001-2005

9、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創建世界高水平大學教材建設項目:儒佛道哲學名著選編2002-2005

10、國家十五社科基金重點委托項目子項目:《大藏經》續編(禅學、律學、唯識學)2002-2014

1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子項目:《儒藏》編纂與研究(漢唐)2004-2013

12、美國國務院“富布賴特”(Fulbright)研究項目:中美宗教比較研究2004-2005

13、伟德betvlctor网页版“985”二期建設項目子項目:“東方宗教與哲學”2005-2009

14、國家十一五社科基金項目“儒佛道三教關系與中國宗教的發展及精神”,2007-2012

15、江蘇省教改課題重點項目“江蘇高校數字圖書館管理與運行機制研究”,2007-2010

16、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佛學研究精華集成”,2010-2015

17、伟德betvlctor网页版“985”三期文科建設重點項目“百年佛學研究精華集成”,2010-2015 [1] 

七、獲獎情況

1、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2

2、入選“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中青年學術骨幹”(1993

3、獲“江蘇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号(1994

4、《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55、《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江蘇省第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994

5、《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獲全國首屆湯用彤學術獎(1994

6、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1996

7、《中國禅學思想史綱》獲華東地區大學出版社第二屆優秀圖書獎一等獎(1995

8、《中國禅學思想史綱》獲江蘇新聞出版局優秀圖書獎二等獎(1995

9、《中國禅學思想史綱》獲江蘇省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9

10、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1996

11、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1997

12、《中國佛教文化曆程》獲江蘇省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7

13、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7

14、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1998

15、伟德betvlctor网页版華藏獎(1998

16、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金箔獎(1999

17、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1999

18、《惠能評傳》獲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優秀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0

19、《惠能評傳》獲江蘇省普通高校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2000

20、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000

21、《論儒學的人文精神及其現代意義》獲江蘇省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1

22、伟德betvlctor网页版2002年度光彙優秀社科獎(2002

23、伟德betvlctor网页版2002年優秀教學獎(2002

24、《國學舉要》獲江蘇省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3

25、美國國務院富布賴特研究獎學金(2004

26、《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獲江蘇省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5

27、《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入選“改革開放以來伟德betvlctor网页版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共50部)”(2008

28、主編的《儒佛道哲學名著選編》獲“江蘇省高等學校評優精品教材”(2009

29、參編的《中國思想學說史》(擔任分卷主編)獲教育部第五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9

30、參編的《中國思想學說史》(擔任分卷主編)獲“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2009)(此獎是與“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并列的出版界三大獎項之一,兩年評選一次)

31、參編的《中國思想學說史》(擔任分卷主編)獲陝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9年)

32、參加的《百萬冊數字圖書館的多媒體技術和智能服務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0

33、《中國佛學之精神》獲江蘇省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1

34、參編的《中國思想學說史》(擔任分卷主編)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11

35、《中國儒佛道三教關系研究》獲第八屆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2

36、入選首批“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高層次學科帶頭人獎勵計劃”(伟德betvlctor网页版特聘教授)

37、獲聘教育部2011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3-2018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