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李忠偉博士做客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第六期“青年哲學家工作坊” (Workshop for Young Philosophers)。本期工作坊由外國哲學專業馬迎輝老師主持,哲學系師生共十餘人在外國哲學學科工作室讨論了李忠偉老師尚未發表的新作《存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态嗎》。讨論結束後,李忠偉老師還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讀書、寫作的經驗。
李忠偉老師的論文重新追問“存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态嗎?”這個問題。就概念而言,心靈狀态是指在各種時态上進行的心靈性的狀态、事件或過程,包括感知、信念、欲望等。而意識指現象性意識,包含着現象性對象朝主體的顯現。對此問題實際上出現的回答,幾乎占據了可能回答的邏輯空間,由此導緻了論題的現實占位與邏輯占位的奇異統一。李忠偉的老師論文将各種回答,包括各種回答的模态擴充,進行了精确化,考慮了各種支持性論證,還探讨了各類回答的理論後承。文章雖未支持某種單一觀點,但傾向于認為,認為存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态的觀點是非常可疑的,而且也不能輕易地否認所有心靈狀态都是有意識的。
工作坊開始,李忠偉老師介紹了這篇文章的背景和論證思路。他指出,是否存在着無意識的心理狀态是心靈哲學中懸而未決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的論證和解決方案有很多,然而都存在着不可忽視的漏洞。然而,李老師表示,他的研究工作并不是反駁或捍衛關于這個問題的某一種解決方案,而是要全面地厘清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考察各種邏輯上相關的可能觀點,并簡要陳述相關論證”,以此來描繪出與此問題的相關的諸種概念、各類論證的邏輯地圖。李老師相信,一俟完成這樣的工作,就能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是否存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态”這一問題的理解,并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條平坦的道路。
李忠偉老師的這一方案迅速吸引了“火力”,外國哲學專業的胡星銘老師率先發難,他質疑到:“某些哲學家認為存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态,是因為這個說法可以很好地解釋一些現象。你反駁說,這個解釋不一定正确,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這個反駁是沒有力量的,除非你能說明‘另一種解釋’比這個解釋要好(或至少一樣好)。舉例來說,假設我現在在為明天的課程做準備,但我從來沒想過明天我是否還繼續活着。這說明,我有一個我意識不到的信念,即:我相信我明天會繼續活着。否則,我不會在備課。信念是一種心靈狀态。因此,存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态。你當然可以對“我備課并且從沒想過明天是否會繼續活着”的現象做不同的解釋,但要證明你的解釋是更好的(或至少一樣好)。”李忠偉老師回應到,我們要區分當下發生的(occurent)和傾向性的(dispositional)的心靈狀态,在論文當中,已經明确提到論文在(任何時态上)“當下發生”的意義上使用心靈狀态一詞,因而問題嚴格來講是“是否存在任何當下發生的 無意識的心靈狀态?”你相信“明天會繼續活着”這個信念是傾向性的,而非當下發生的心靈狀态,故而不構成反駁。胡星銘老師繼續問道,如何區分傾向性的和當下發生的信念,難道不可以認為我相信明天繼續活着當做是某種當下我正享有的信念嗎?李忠偉老師回答道:如果我們不做此區分的話,那麼我們當下心靈中所持有的信念和心靈中正發生的狀态就會是無限的,而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會使得心靈超容。首先,我不僅會持有諸如“教室外面還繼續存在”等無數這樣的信念,而且對于任何這樣的信念,再進行邏輯聯接,進行析取或合取等運算,最後會得到無數當下發生的信念。然而這是荒謬的,根據否後原則,就隻能證明胡老師将日常被稱為傾向性心靈狀态當做正在發生的心靈狀态的觀點是有問題的。
緊接着,來自科技哲學專業的周理乾老師繼續質疑,他的第一個評論是,文章中關于心理學中的無聯範式的論證不是有效的。這個論證的基本含義是說,在疏略綜合征和盲視的情況中,病人的個人經驗報告并不可靠,因為病人對經驗的報告過于保守,标準很高,所以不能正确地報告其意識性的心裡狀态。周老師認為,這與某種泛靈論的論證很相似。這種泛靈論認真萬事萬物都是有靈魂的,隻是不同事物的靈魂程度不同。不過我們目前還沒有能夠探測事物靈魂程度的工具,所以還不能探測。但這不代表就可以否認它們存在靈魂。李忠偉老師對此回應說,文章提到的遮蓋(Masking)實驗中,例如在屏幕上快速閃現方形或圓形,然後迅速覆蓋,并讓被試做被迫二選一(2AFC,2 alternatives forced choice)報告所閃現圖像是哪一種,一般而言,如壓力較低,被試傾向于不報告存在意識經驗,然而,如果給實驗對象施加壓力,迫使他們降低報告經驗的标準,那麼他們會把原來不認為自己有經驗的東西報告出來。這說明報告标準(reportability criterion)收到壓力影響。至于盲視和疏略綜合證明,一種可能性是這些病人有心靈狀态但并非意識性的,一種可能性是他們根本沒有心靈狀态。無論如何,目前的研究也傾向于有多種解釋,沒有一種解釋是終結性的。周老師的第二個評論是關于意會知識的。意會知識是know how的知識,比如我們可以一邊騎自行車一邊聊天。而猴子也會騎自行車。我們必須承認意會知識是某種心靈狀态,但如果承認的話,對于意會知識來說,要麼就存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态,要麼猴子和人一樣有一定的意識性。針對這個問題,李忠偉老師回應到:一方面,我們可以把騎自行車這種很熟練的“自動駕駛”行為看做是身體的某種自動機能,正如某種類似“肌肉記憶”的東西,因此可能并不是心靈狀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諜影重重》這部電影,伯恩完全失去了記憶,當伯恩在公園裡被警察盤查的時候,其搏擊能力自動啟動,如果這種情況存在,說明搏擊能力已經是其身體的一部分,而很難說是其心靈的一部分。在某種意義上,當我們獲得技能時,這種技能就好像在我們的身體上紮根并生長,是身體的延續,而非心靈的擴張。
随後,馬迎輝老師對李忠偉老師文中關于佛洛依德的評論表達了質疑。馬老師指出李文對弗洛伊德的解讀偏離了弗洛伊德的願意,混淆了不同的概念,他認為李老師講的無意識相當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識,意識的分層與不同的反思方法應該嚴格對應。馬老師還認為,李忠偉老師誤解了弗洛伊德認為存在無意識心靈狀态的初衷。其目的是要進行實踐治療。李忠偉老師則回應到,弗洛伊德對無意識心靈狀态存在的論證是很弱的,主要是發表在1915年間的論無意識“Das Unbewußte“等文本中。然而,盡管弗洛伊德聽過布倫塔諾的課程,但相比起布倫塔諾反對無意識心靈狀态的論證,弗洛伊德的論證是很弱的。弗洛伊德的主要論證是“空隙論證”,認為一些推論或心理進程看起來是“有空隙的”,因為僅僅考慮有意識的心靈狀态,根本就不構成完整的推導鍊條和進程。李忠偉老師回應說,完全有可能的是,雖然在有些情況下,推導從u到v再到w,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因為聯想原則,有可能直接從u到w而不經過v這個階段。預設存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态,可能導緻預設實體過多,有違簡潔性,給心靈增加了太多負擔。馬老師認為,李老師對弗洛伊德是不公平的,因為其目的不是提供嚴格的哲學論證,而是需要為臨床目的進行試驗。李忠偉老師回應說,有些人認為,為了理論或實踐目的,必須預設某些理論實體或實踐原則。然而,隻有當這種預設特别需要無可避免時,才能如此做。弗洛伊德對無意識心靈狀态的預設沒有達到這種嚴格标準。首先,它完全沒有達到當代科學中所預設科學性理論實體的地位,解釋力度不夠;其次,無意識心靈狀态也非進行實踐的有用預設,當我們在具體工作中,遇到某人有精神病發傾向時,第一反應不是對其進行精神分析,而一般是讓該人去看醫生,藥物治療。當然,李老師也讓步承認道,他對弗洛伊德可能是稍微有些不公正的,不過有時候是為了達到論證上的張力與戲劇效果。他承認,我們的心靈中,完全由可能存在異常晦暗的角落,就像意識生活中的黑洞,無法通過反思探測到,然而卻可能存在。問題在于,是否應将其歸于無意識的心靈狀态,仍然是開放的。
外國哲學專業的博士生姚城追問李文對心理狀态和意識狀态的定義是否太依賴直覺,是否和文章的論證有不相容處。李老師回應到,本文不研心理狀态的本質這樣的問題,因為即便不知道心理狀态的本質,也能夠直接入手研究心理狀态的各種屬性和樣态,就如同不研究水的本質,也可以研究“水結冰時會膨脹”這樣的問題。
在緊張的讨論環節後,李忠偉老師與部分同學交流了關于讀書、寫作的經驗。外國哲學專業的博士生黃偉韬請李老師談一談看文獻、寫作論文的心得。李老師分享了他的個人經驗:(一)關于做筆記,寫出其核心論證(20頁論文,寫2頁),學習的方式就是你去教别人;他有一個333原則,即在閱讀文章以後,要有以下三個能力:3秒鐘,一句話抓住文章的核心主題和論題;3分鐘,能夠說明文章的提綱、概要和論證的步驟;30分鐘,則要能完整呈現這個論文的完整論證。(二)關于寫作自己要有核心的想法,不要沉在資料之中。寫文章時考慮到各種對立的觀點,就像排兵布陣,這些觀點各自有自己支持性的論文正,就是其核心的武器和技能,最後推演出勝利的一方來。(三)形象地來說,寫文章最好要有戲劇性,要跌宕起伏,不宜平鋪直叙。然而論文的戲劇性在于,你首先要介紹大的背景,然後引入主題和論點,作為主人公,該論點可能具有很多支持性的論證,然而,在中途會遇到很多困難,面臨很多反對論證,可能會九死一生,如果該論點能夠克服這些困難,并最終有一個主要論證(Master Argument)對反對觀點給出緻命一擊,最終成功,那麼就可以大結局了。這接近古典編劇法,也是美國大片的編劇原則,建議可以從古典編劇法練習,然後再探索歐洲式文藝片。(四)然後,一定要經常練習寫作,寫作是思考的方式,不要認為覺得思考好了才能寫,這種事情不存在,往往在寫作中經常改變計劃,我自己還有很多爛尾樓,最後寫不下去了。然而,這種情況就跟在實驗室做實驗那樣,沒人保證任何實驗都有你預期的結果。然而,任何你所寫的東西,都會成為你思考的一部分,很多時候即使失敗的思考過程,也會成為指向成功的思路。(五)當思考相關哲學主題時,要學會從各方吸取思想資源,保持開放心态。
“青年哲學家工作坊”(Workshop for Young Philosophers)是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領導支持和鼓勵下成立的一個學術組織, 主要成員包括南大等南京高校的青年哲學教師與研究生。工作坊拟每月邀請一位優秀的哲學研究者來做報告,其工作方式是:報告人至少提前5天将他的最新論文(以未發表的為主)發給工作坊的小組小員;屆時, 報告人首先用10分鐘的時間來介紹他論文的相關背景, 然後回答聽衆提問,問答時間為1 小時30 分鐘左右,最後20分鐘分鐘報告人分享他研究哲學的經驗。工作坊對所有人開放,有興趣參加的可聯系胡星銘老師(xingminghu@nju.edu.cn)和周理乾老師(skyzhouapple@hotmail.com)索要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