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以何種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也許是厚重浩繁的經卷,也許是物件裝飾中的禅意。在上周日,哲學系舉辦的傳統文化教學實踐活動則用别開生面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于山林之中望牛首,在鬧市之間尋雞鳴,來自哲學系本科以及19級人文大類的20餘名同學探訪了佛教名山牛首山與“南朝第一寺”雞鳴寺。哲學系助理研究員邵佳德老師與輔導員白瑞老師同往。
在牛首山,同學們在法師的指引下參觀了佛頂宮與佛頂寺。佛頂宮“禅境大觀”與千佛殿構造宏闊,而細微之處又盡顯禅意。無論是菩提樹下散落的銅制落葉,還是門把手上精緻繁複的蓮紋、外壁镌刻的不同語種的《心經》經文,佛頂宮與禅思本身就合為一體。而佛頂寺的建制與景觀又與同學們平日所訪寺廟有所不同。唐木結構建築加上日式枯山水庭園的設計,寺内明明無山無水,卻用山石白砂傳達了清淨莊嚴的意象。時近中午,同學們在佛頂寺體驗了素齋。佛頂寺住持曙光法師向同學們扼要介紹了如何入門佛學,并就同學們關切的佛學問題一一作出了回答。
而雞鳴寺則是一方隐逸于鬧市之中的清幽佛地。若從梁武帝所修的同泰寺算起,古雞鳴寺至今已經有一千五百餘年的曆史。由山下石級往上,寺中參差坐落着大雄寶殿、觀音殿等數個佛殿,仰頭觀望還可見藥師佛塔。雞鳴寺講解員為同學們勾勒了雞鳴寺曆史與當下的圖景,在參觀結束後,同學們更是在法師的帶領下來到了雞鳴寺圖書館。僧人平時是如何研習的呢?在圖書館中同學們找到了答案——是閱讀卷帙浩繁的佛典,是涉獵其他學科的叢書,也是一張古琴、幾盅淡茶和數幅書畫。
在歸途中,邵佳德老師進一步為同學們介紹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承與發展。實踐與義理并舉,在此次的傳統文化教學實踐中同學們受益頗豐。
哲學系2016級曹永泰說:今日參觀了牛首山與雞鳴寺,應了那句“既在孤峰頂上,又在紅塵浪底”。牛首山佛頂寺于都市僻遠處恢宏,沿路有石童邀路,紅葉當蹊,寺院建築,制式俨然,紅漆畫棟,攢尖飛檐。佛頂地宮更是輝煌宏偉,赤銅打造的無憂樹與菩提樹象征着佛陀的誕生與證道,漢白玉卧佛在燈影水霧中寶相莊嚴,沿壁綴以大小佛窟佛像,鋪以飛天雲錦,雕镂精細處都有各種佛典故事。珠玑昭日月,黼黻煥煙霞,這是佛教之高拔,以威儀盛典架構出崇高感,引人折腰。而雞鳴寺卻于鬧市中幽隐,之前獨自參觀過幾次,但今日承蒙講解才知,佛家素食的傳統始于雞鳴寺,以素食替代無序的放生。而雞鳴寺前頗負美名的櫻花大道,也是為了淨化曾經的香燭煙氣。慈悲憐憫之心于細微之處卓著,以浸潤無聲的方式移風易俗、弘揚佛法。《詩經》有言: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大抵如此。佛法既能于崇高中恢宏,又能于精微處懷人,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通過此次實踐活動,于課堂教習義理之餘,更明白了佛教教化之法。
哲學系2017級叢藝偉說:這次實踐活動中,我們參觀了牛首山和雞鳴寺兩處佛教勝地,感受到了新時代宗教文化與社會發展相和諧的景象。牛首山的佛頂寺建制恢弘,在衆多的佛像之中,在高挑的穹頂之下,不覺油然升起一種神聖感。無處不在的繁複紋章體現出一種盛大的藝術。雞鳴寺則體現出另一種美感:處于市井之間,它是古老而溫和的,有着更多曆史的印記。寺院寄宿着許多有趣的故事,磨得渾圓的石階和積得慢慢的香灰,記載了世人衆多的期願。
哲學系2018級劉骁奔說:很多事物,隻有親曆了才能明曉其魅力。沿着佛頂宮下行,見到金碧輝煌的大殿,各色佛教神怪皆塗畫在壁面上,擡頭望時,每一個羅漢、菩薩,都用一雙冷眼凝視着你。感歎于其工藝精妙的同時,又沿着法師的講述,我方明了其中曆史。比如東漢孫權與建初寺的故事,魏晉時梁武帝同達摩的相見。乃至釋伽牟尼無憂樹下得解、菩提樹下得到的詳文趣事,一一得解。
檀香好聞、故事好聽、佛陀好形、家人好運。南無藥師佛、南無觀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經過本次教學實踐活動,我對佛教的發展才有了一個實地的考量,對宗教有了切身的體會。我時常抱怨哲學離生活太遠,這樣的活動恰好将形而下的生活與形而上的理論相通,妙哉妙哉。
人文大類2019級林钰豐說:流連于牛首山佛頂宮,我感受到宗教可賦予藝術以廣闊和宏大,在這種廣闊和宏大的構象中,靈魂得以洗滌,心性得以提升;聽法師授課、品味牛首山寺院素齋,我領略到寺院日常生活的圖景;行走在雞鳴寺間,我體會到古刹的肅穆與莊嚴;參觀雞鳴寺内的佛學圖書館,我感懷到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所内蘊之精神的深邃與博大。其中所蘊含的曆史、文化、宗教與藝術等等,一切的一切讓我目不暇接,心潮澎湃。走進佛教,體悟其經典義理、心性之學與修行法門,尋覓那份内心或以被掩蓋許久的平和與淡然。
人文大類2019級丁可說:都道“春牛首,秋栖霞”,春有牛首煙岚,秋有栖霞丹楓。但秋天的牛首山同樣很美,美在天高雲淡,山頂長風。大巴沿着蜿蜒的山路到達山頂,清幽之氣撲面而來,在秋日依然蔥郁的群樹将俗世煙火擋在外圍。牛首之美,是有佛教文化滋養的。鐘磬之音給山中蒙上一層甯谧,使得被凡塵紛擾所累的人内心沉靜。佛頂宮内部恢弘的設計極富創意地展現了釋迦牟尼佛的一生。順着扶梯下行,琉璃燈火仿佛在兩邊升起,有恍如隔世之感。地宮中四壁拼畫流光溢彩,位于中央的舍利寶幢巍峨莊嚴。佛頂寺結構嚴整,山門隔開塵世。在僧侶修習的教室聽曙光大師教誨,吃簡單健康的飯菜,覺得回歸到最本真的狀态。吃飯穿衣中自有佛性,隻是不要去想自己在吃飯穿衣,無知無覺,無執無念。在參觀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了解了佛教建築的一般規律,了解了特定數字在佛教中的特殊含義,佛像與佛陀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宗教意義。有了這些知識作為基礎,我們對下午參觀的雞鳴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次教學實踐活動讓我增進了對佛教文化的理解,原來佛教和生活也能貼合得那麼緊密,原來佛陀也是活靈活現的鮮明的人。
人文大類2019級祝錦雯說:參加這次活動的初衷是對一段曆史一段文化的偏愛,而佛教文化可以作為我知識空白的一種補充。牛首山和雞鳴寺給我的感覺是不同的。在牛首山,在現代燈光技術的支撐下,我看到了佛教文化在當今社會繼續延伸自己生命力的可能性。傳統二字投射出一條長長的曆史軸線,我們身在其中,望得見它從前的興衰,也在期許着在未來有它的身影。傳統是傳承,是在時光變遷中永遠閃爍着的光。在雞鳴寺,我看到了那種熱烈的人間煙火的氣息。一種哲學,一種信仰,與市井生活的酸甜苦辣熙熙攘攘相融合,或許這就是它最好的歸宿。哲學因此有溫度,也有了世俗的真實。置身于香火缭繞,置身于擁擠人潮,我明白,我置身于生活,哲學終是離不開生活的。對于哲學,專業上我是一個再陌生不過的局外人,可是在情感上,我渴望觸摸它。
這次參訪佛寺的經曆對同年級的同學來說感受是殊異的,或驚歎、或深思、或感懷。每位同學都在實地考察中形成了自己的的文化體悟,而這僅僅是一個發端。知行合一、笃行慎思,是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哲學系想要傳遞給每一個人的教誨。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此次活動獲益良多,并且會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