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日,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及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台灣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所長王文方教授在哲學樓216室做了題為“模态知識論研究”的學術講座,這也是邏輯學科舉辦的本年度“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學術講座的第一講。張建軍老師主持講座,對王文方教授再次莅臨南大訪問講學表示衷心感謝。哲學系潘天群、王克喜、頓新國、胡星銘等老師和南師大翟玉章老師,邏輯學、科技哲學、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等數十位同學聽取了本次講座。
王文方教授長期緻力于數理邏輯與邏輯哲學、形上學與語言哲學,學術成就卓著,在兩岸學術交流上也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曾多次應邀到南大訪問講學,多次主持我校邏輯專業學位論文答辯,并且曾利用學術休假時間為我系本科生開設哲學邏輯課程,深受同學歡迎與好評。本次講座中王老師帶來了自己近幾年在模态知識論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從反事實路徑來論證模态知識的理論,提出了自己對這一理論的深刻思考。
講座開篇,為了說明“模态知識論”研究中常用的思想實驗方法,王老師首先生動地介紹了哲學史上“葛梯爾問題”“孿生地球”“痛不是腦神經現象”等著名的八個思想實驗,以此指出思想實驗的方法實際上是給出各種形上學可能的反例來反駁某一哲學論題,而問題在于我們如何知道這些思想實驗中争論的某種情況是(形上學上)必然或可能的事情。模态知識論之所以重要也就在于哲學家們對如下問題的關注——我們是否知道、以及如何知道那些不是實際情況的可能性和那些不能從邏輯或數學中推出的必然性知識。
哲學家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有很多不同的路徑,王文方教授接着重點介紹了威廉姆森借助虛拟條件句(subjunctive conditionals)來回答這一模态知識論問題的理論。與指示條件句(indicative conditionals)相比,虛拟條件句的特點是時态不正常且說話者知道或認為其前件為假,在威廉姆森的理論中虛拟條件句是我們得以理解模态知識的關鍵。通過簡單的邏輯證明可以發現,“必然f ”等價于虛拟條件句“若非f 那麼矛盾”。即說一件事是必然的,相當于在說假設它為假就會導緻矛盾;而“可能f ”等價于虛拟條件句“并非如果f 那麼矛盾”。即說一件事是可能的,相當于在說并不是假設它為真就會導緻矛盾。這樣一來,我們關于必然和可能的斷定從邏輯上來看就與一個虛拟條件句的變體等價,因此威廉姆森認為我們能夠通過獲取虛拟條件句的知識來獲取關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知識。在上述邏輯分析中,威廉姆森運用了“空真”的虛拟條件句,王老師認為這一點是并不是哲學家們關于虛拟條件句語義理論的共識,他本人也懷疑這一語義預設的恰當性。
關于威廉姆森模态認識論的核心内容,王老師做出了生動而簡明的闡釋。威廉姆森從進化論的角度解釋了虛拟條件句的作用——人類生存需要關于虛拟條件句的知識,這種哲學思維的産生是生存發展需要産生出的副産品,這種能力附帶給人關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知識。威廉姆森論證并主張由于每一類的模态宣稱都邏輯上等價于某一類的反事實條件句宣稱,因而日常透過“想象模拟”去評估反事實條件句的認知能力,同時也就給了我們認知形上學模态的能力。這種方法通常是一種離線的(offline)想象模拟過程(當然也不排除像記憶、證言、知覺等在内的其它方法),即先假設虛拟條件句的前件為真,然後添加進一步的判斷和其它離線判斷,看是否能發展(develop)出條件句的後件。該過程不僅需要一般的邏輯推理,還需要內建的預測機制。王老師結合自己對于腦神經科學的一些理解,對威廉姆森所謂“内建機制”做出了一些補充說明。
威廉姆森同時認為,有些這樣得來的反事實條件句知識和模态知識,既非先驗,亦非後驗;而應被歸屬為第三類的椅驗(armchair)知識。經驗在椅驗知識獲取過程中扮演的作用不是證據性的,而是啟動性和構成性(constitutive)的。盡管這一新穎的分類很有啟發性,但王老師認為威廉姆森所謂扮演構成性角色的椅驗知識仍然有很多開放性問題,比如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構成的是能力、概念還是其它什麼?
講座最後,王老師指出了威廉姆森模态知識論中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八個問題,提請大家共同思考。比如有些關于模态概念的知識不能轉化為虛拟條件句的知識,所以威廉姆森的理論很可能是不完備的。另外還有諸如想象模拟過程對模态知識的預設,威廉姆森反事實理論與模态邏輯系統、溫和模态懷疑論的關系等問題。很多問題威廉姆森直到現在都還沒有給出明确回答,但它們又是模态知識的反事實理論必須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有待模态知識論學者們共同探讨發揮。
在交流環節中,翟玉章老師比較了奎因對虛拟條件句的看法,認為威廉姆森運用虛拟條件句來處理模态知識問題的方向是正确的。潘天群老師強調威廉姆森的理論建立在大衛·劉易斯(Lewis)和斯托爾内克(Stalnaker)的虛拟條件句語義論之上,應警惕這一語義本身存在的問題。張建軍老師指出威廉姆森的這一理論盡管很有啟發性,但似乎尚未明确區分開“虛拟”與“假設”、“邏輯可能”與“非邏輯可能”這兩對概念,而這對模态知識論的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多位同學也圍繞虛拟條件句分析在模态知識論中的實際作用、想象模拟過程的具體細節等問題向王老師請教交流,王老師都做了富有啟發性和研究前瞻性的回應與解答,現場氣氛熱烈。
最後,張建軍老師對本次生動精彩的講座給予高度評價,指出王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威廉姆森模态知識論的理論徑路,分享了他本人對于這一理論的系統深入的批判性思考,其中關涉到模态知識論的諸多關鍵問題;王老師講座系統而清晰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批判性研究”方法,對大家如何把握與研究學術前沿問題具有深刻啟迪,從而圓滿實現了“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學術講座第一講的目标。講座在師生熱烈的掌聲與意猶未盡的研讨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