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平台負責人和首席專家劉曉力老師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仙林校區做了題為《從人類認知的視角看人工智能的“情感落地”問題》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劉鵬副教授主持,吸引了來自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和邏輯學專業約60名同學的參加。
劉曉力老師首先回顧了近些年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一些成果和部分科幻電影中所折射出的反思,指出現在越來越面臨着“奇點臨近”的恐慌,即人工智能的發展将要到達一個毀滅人類的奇點,因此人工智能的道德維度日益受到重視。并且情緒和情感是人類心靈的本質,創造有心智的人工智能就一定要賦予機器情感和情緒的能力。縱觀曆史,人工智能發展的前30年是“符号計算”時期,後30年是“統計計算”時期,其中理解自然語言的“符号落地”、理解物理世界的“物理落地”和理解人類行為的社會意義的“情感落地”問題貫穿始終。劉老師認為,落地瓶頸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在于從整體的角度構建人工智能的認知系統,要從情感的科學與情緒哲學角度看落地問題。因此她倡導要結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途徑解決情感落地問題以構建人工道德智能體,為此她引入了“情感觸發”機制,即從感受、評價和動機三結構觸發機器的情感。在讨論完人工道德智能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之後,劉老師随後讨論了評價問題,她認為人工道德智能體必需具備情感觸發、信用賦能、實踐推理這三個核心特征,隻有具備這三個核心特征的人工智能才能具備對道德情境的感知體驗,才能理解人機交互行為的社會價值,才能自主行動、擔負責任,更重要的是才能積累經驗不斷修正行為規則以逐步自我提升,達到類人的智能水平。盡管現在也有一些向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嘗試,有的還宣稱自己已經創造出了具有自我感知和意識的人工智能,但現有的構建方案還停留在比較初步的階段,是在程序上探讨可實現的功能道德。最後,劉老師展望了人工智能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她認為未來社會的道德主體應是人機融合的延展認知系統,在構建認知構架時結合自上而下的純符号推理路線和自下而上的統計計算路線,強調内嵌于社會環境的、具備實踐推理能力的心智系統,培育能夠進化出機器由低級到高級的道德敏感和道德直覺的人-機-社會融合環境,創造出真正具有自主性的人工道德智能體。
講座的最後,劉老師與同學們就人工智能體算法不透明問題和人工智能道德的意義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讨。劉老師的講座深入淺出,體現了她在人工智能和心靈認知方面的前沿探索,對拓展和充實同學們對人工智能倫理和認知方面的認識極具啟發價值。
(撰稿:秦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