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至18日,邁阿密大學哲學系屋大維·布埃諾(Otávio Bueno)教授應邀做客“南雍海外名家講堂”,為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開設“科學哲學前沿問題”系列講座。講座主題為“結構經驗論與科學(Structural Empiricism and the Sciences)”。講座由潘天群教授主持,聽衆主要為科技哲學專業的研究生和教師。
本系列講座共分六講,分别是“皮浪主義與經驗論的表象觀(Pyrrhonism and Empiricism: Appearance)”,“皮浪主義與經驗論的證據觀(Pyrrhonism and Empiricism: Evidence)”,“皮浪主義與經驗論的應用:從數學到顯微術(Pyrrhonism and Empiricism at Work: From Mathematics to Microscopy)”,“在數學上的應用:不可或缺性,闡釋與模态(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Indispensability, Interpretation, and Modality)”,“觀察、經驗論與顯微術(Observation, Empiricism, and Microscopy)”以及“在數學上的應用:建模,邏輯晦暗性與不充分決定性(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Modeling, Logical Opacity, and Underdetermination)”。
結構經驗論是Bueno教授富有創見的立場。它的理論資源來自皮浪主義(Pyrrhonism),尤其是其中對表象(appearance)與證據(evidence)的界定,以及反對教條主義的态度。
皮浪主義者将表象視為任何論證的起始點。他們會報告自己的主觀狀态,但在此之外,他們不做斷言。因為根據皮浪主義者對斷言論證的說明,它們終歸無法得到可靠的依托。因此,對任何在表象之外的理論,他們都會懸置判斷。盡管如此,這也不會令他們一無所獲。一方面,任何理論都在備選之列,但它們隻是與其前提共同構成了某種對表象的解釋。另一方面,通過觀察到經驗上的恒常接續,一些證據也被皮浪主義者認可。但那隻是以排除當前表象之外的可能的形式而起效,無須對任何判斷最終為真作保證。
至此,我們可以得到一種将經驗論與懷疑論統一起來的立場。經驗論主張,經驗是信息的唯一可靠來源。但依照這一宣稱,其本身的可靠性就依賴于經驗,因而對不接受這一宣稱的人而言,它沒有說服力。同時,懷疑論懷疑一切知識的可靠性。懷疑論的這一宣稱也受到類似的責難。但若二者整合為同一種哲學立場,即僅僅以注意預設和使用證據的方式來探究經驗(表象)為探究世界的态度,而拒絕将自身等同于任何信念或斷言,就能區别于上述作為某種學說的經驗論與懷疑論,從而免受責難。
這種立場可以應用在經驗科學上。舉例來說,與常見的認為在顯微鏡下真實存在微生物與肉眼之外無實物存在這兩種對立觀點相比,這種立場會承認顯微鏡着實擴大了表象的範圍,但暫且不對表象的背後進行存在與否的斷言。由于我們在使用顯微鏡時,在更換樣本的過程中,确實有随着樣本變化而變化的表象狀況,我們可以承認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是經驗内容。但我們的承認僅僅排除了一些在這種條件下不會發生的情況,而非承認被觀察者的實體存在。通過繼續更換樣本,我們也許能排除更多可能性,進而得到可能性更大的暫時結論。但其前提——在顯微鏡觀察下——并不會消失。這種立場也能轉而應用于看似更為“實在”或令人确信無誤的數學和邏輯領域。任何我們看上去結論性的數學或邏輯命題,可以通過訴諸其前提條件,使其複歸為“帶着前提的結論”的表象形式。而無論其中的命題如何交織,最終也隻是排除了在某個框架下的一些不可能情況而已。
結構經驗論立場帶給我們的整體圖景是一種對教條主義的反對,以及對其他可能理論的追求。它将可錯的經驗作為起點,任何加諸其上的内容都有着不充分決定性:或者是命題内容可以翻譯為多個可能的經驗内容,或者是數學問題可以在多種邏輯系統間選擇其依賴對象,或者數學框架本身就是多樣的。Bueno教授為我們演示了,如何用這一立場看待量詞的本體論承諾、邏輯晦暗性與數學模型對科學的适配等問題,以說明它确實能夠經過檢驗,同時符合科學事業的目标。
Bueno教授善于在課堂對話中推進内容,尤其善于引用身邊現象或經典哲學問題來說明其論證,對提出的問題也盡可能平實地予以解答。這使得整個系列講座氛圍平等,互動積極,講座時長總會超出預計。除了講座觀點之外,它所牽涉到的問題、與這些問題關聯的方式,以及Bueno教授展現這一圖景的手段,連帶着授課過程本身,都給予了在場師生以極大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