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晚,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李熾昌應邀訪問我系,作了題為“究天人之際:希伯來文明的核心關懷”的講座。李教授是國際知名的聖經學者,也是亞洲聖經研究協會(SABS)的創會主席。
天人關系是中西方文明研究中一個備受關注、值得探讨的的重要問題之一,而作為聖經跨文本诠釋方法的創始人,李熾昌教授此次講座就是從代表着希伯來文明的聖經出發,探讨中西文明研究之兩極化,即超越與内蘊的問題。
李熾昌教授首先強調了“經”與“教”的分别。他指出,同為亞伯拉罕宗教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同源,有着共同的傳統、曆史與聖地,但發展出了多元傳統、群體與教派。他更關注的是希伯來聖經還未成為宗教正典之時的經文。他認為,古希伯來人在漫長的曆史處境中吸收了豐富的人生體會,從生命的經驗中洞悉天人維度對生活的重要性,将民族過去的記憶及對未來的向往“文本化”(textualizing life)為經典,也将文本“生活化”(enlivening text)為經世緻用的社群關顧與宗教情懷。
李熾昌教授特意指出,出埃及的故事在以色列人整個宗教和曆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出埃及記》對民族曆史的總結和言說帶來了身份認同以及神召的使命感,在此曆史進程中彰顯出的公平公義也成為古以色列人倫理生活的原則之一。希伯來聖經教導人們要行公義與和平,要慈愛與誠實;而希伯來文明的核心關懷就在于此。
作為神人的中介,先知對這四個詞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并用以教訓世人。李熾昌教授認為,先知的作用并不是預言(fore-telling),而是“勸言”(forth-telling)。先知是在已知、未知、不知、可知之間做神人兩界之媒(mediating the divine and human events)、做曆史诠釋(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的人,承擔着批判(criticizing)、激勵(energizing)和代禱(intercessary)的責任,鼓勵古以色列人過倫理的生活。有了先知的介入,神既是超越者,又與人同行;既在遠處,又在近處。他提出,《論語》中的“敬鬼神而遠之”也有着宗教意義,“知”“敬”“遠”恰恰構成了宗教的核心,是宗教研究中所定義的宗教精神與生活行為,由此勾連起了中西方文明。
最後,在天人關系問題上,李熾昌教授指出,希伯來聖經中的上帝是與人互動、跟人對話的上帝,而宗教的真谛就在于在天人關系的互動中認識到人的限制與神聖的超越——進而有所作為,知所進退。
李熾昌教授在本場講座中結合聖經具體經文,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希伯來文明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觀念,在講座最後就相關問題與在場師生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富有啟發性,讓師生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