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   

南哲系友|何懷遠:南大哲學系與我的學問事業人生

發布者:季林發布時間:2020-10-06浏覽次數:3270


中國文化中的人事年輪,可能最值得慶祝和自豪的當數“百年”。南大哲學系喜逢百年華誕,作為哲學系的學子,内心的欣喜、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在這百年中,有我人生的三年、女兒五年的求學時光是在母校的知識雨露和理性陽光的滋潤、照耀下度過的。我的三年,提升學術境界、改變了事業軌道、影響了人生态度。

受教于母校的各位師長,在我讀博之前早就開始了。上世紀80年代初,我所在的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哲學系請南大哲學系辦了一期助教進修班,李華钰老師、林德宏老師、賴永海老師等許多老一輩老師都給我們這個班講過課。我雖然不是這個班的正式學員,但蹭了不少課,我和許多年輕教員就是由此在學術上快速起步的,也從此與哲學系的老師們建立了深厚感情,獲得了終身受教的機緣。後來,一有空我就來蹭老師們的課,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曆史唯物主義書信等經典著作,我也是邊聽蹭課,邊備課,邊講課。

我是在人生求學旅途的年齡極限搭上讀博末班車的。2001年,我已接近45歲時,考取張異賓老師的博士。像我這樣的“50後”,正是學習的時光趕上“文革”,以非常方式搭建起的知識結構仿佛置于沙灘上。後來參軍到了部隊,上了軍校,雖然學的是哲學專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原著相對熟悉些,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歐洲哲學史、國外馬克思主義知之甚少、甚淺,學術眼界受到局限。我下決心徹底改造自己。擠上這趟末班車是我人生的最大幸運,正是這三年,改變了我的學問,成就了我的事業,影響了我的人生。

在哲學系的三年時光,讓我提升了學術境界。從導師張異賓老師給博士生講授公共課“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時,“認識論斷裂”“症候閱讀”“超真實”“僞自我”“物象化”“構型”……一串串的新概念讓我耳目一新,當張老師對這些西馬概念與傳統的物質、意識、認識、實踐等傳統概念進行的條分縷析,讓我感到眼前出現了一片廣闊的學術新天地。在後來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研究中,張老師對盧卡奇、阿多諾、馬爾庫塞、鮑德裡亞、哈貝馬斯、齊澤克、戈德曼等許多國外馬克思主義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的深度解析,不管是或揚或抑,都讓我們茅塞頓開。張老師的課場場爆棚,一下課就被粉絲們團團圍住,以緻我們想請教他問題都很難争到機會。那時,張異賓老師已經是校長助理了,可謂日理萬機,但他從不拖欠課,即使因為重要公務偶爾調整一次,也是馬上就補。他每次上課的闆書也很有特點,不論是公共課還是研究方向課,從黑闆的某個位置寫起看似率性而為,但每次授課一整黑闆寫滿下課,當我們再一次整體回望時,條理脈絡的标示、重點内容的圈畫,每個字與符都獨具匠心。孫伯鍨老師給我們講授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他的課充滿新觀點,而且都有嚴密論證。在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知識儲備中,馬克思的思想演變是一個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民主主義到共産主義的同時完成的線性過程,而孫老師認為,馬克思1837年加入博士俱樂部一直到《萊茵茵報》時期,所受到的黑格爾的哲學影響其實是經過青年黑格爾派派改裝過的黑格爾哲學;馬克思思想的第一次轉變是從唯心主義轉向費爾巴哈式的人本主義,從民主主義轉向一般共産主義(不是科學社會主義),第二次才從費爾巴哈式的人本主義轉身曆史唯物主義、從一般共産主義轉向科學社會主義。孫老師對經典著作如此精細的辨析功力讓我們驚歎不已,深深啟發了我們文本研究的複雜性思維。劉林元老師給我們講授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他對中國共産黨人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貢獻與黨的曆史進程關系的分析出神入化,自然貼切,理論的創造性标志範疇與曆史的宏觀邏輯之間水 乳 交 融。劉老師對黨的理論發展的内在邏輯、每一理論形态、每一理論範疇的内涵及其精神實質理解和把握的精道,讓我們十分欽佩,引起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的極大興趣。侯惠勤老師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研究也能妙趣橫生。侯老師對經典著作中的基本原理與馬克思恩格斯身處其中的曆史環境、曆史事件的關系的分析中肯貼切,對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對不同文本中的同一概念的異同辨析,有些十分複雜、艱深的問題,侯老師隻要三言兩語,就闡述得一清二楚。聽老師們的課,使我們這些已經有了教授職稱的同學認識到差距,找到了努力方向,也真正懂得了什麼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真水平,什麼樣的水平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大家。這三年,我從導師和其他老師那裡學到了一些治學之道,畢業後的科研課題都與在哲學系學習時的感悟有關,比如我申報的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國外學者對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史》,就是受到張異賓老師主持的《資本主義理解史》的啟發而确定的。我的這個課題成果列入了國家“十三五”出版規劃,即将付梓。

珍藏的《博士畢業證》《博士學位證明》已經漸漸老舊發黃,但我從來就沒有讓自己從南大哲學系“畢業”過。原南京政治學院哲學系,從組建時就靠南大哲學系的校友就撐起了半邊天,從朱亮教授、嚴高鴻教授、程福華教授、徐長安教授到陳明達、唐家輝,他們擔負着專業建設的重要任務。仰海峰是我院哲學系第一個到南大哲學系讀博的年輕教師,對南京政治學院的哲學專業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他擔任我的副手期間,我們和大家一起,根據在母校的所學所知,對我院哲學專業本科生、碩士生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造。為了适應這一發展需要,又先後從母校特招了幾名博士,大大加強了我們的教師隊伍;每當我們舉辦全軍性的高層次班次,都要請哲學系的教師們幫忙授課,從我的導師張異賓老師到劉林元老師、侯惠勤老師、徐小躍老師等老一代,再到唐正東、劉懷玉、胡大平、張亮等年輕一代,幾乎都是有求必應,他們講授的高端理論專題大大提升了我們的辦班質量,對全軍的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的碩士生、博士生的學位論文開題、答辯,也盡可能請母校的老師,要求全體研究生盡可能參加,老師們的每一次點評都是對我校研究生及其導師的現場指導。2003年,原南京政治學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于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與母校老師的長期關心、支持是分不開的。對于這一點,不僅是我們這些母校學子,就是其他老師也都心存感激。

母校老師的師德師範影響了我們的人生。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教育者的人生,這是孫伯鍨等老師們啟示給我們的人生哲學。孫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時候,身體狀況就不太好,但老人家一絲不苟,授課時間印證着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執着,每次的課都講得滿滿的。他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與人生觀結合得天衣無縫,他用自己的生命兌現了自己的學問和信仰。在孫老師去世的前幾天,我去醫院看望他,隻見他極為消瘦的軀體挺着大肚子,因為肝癌晚期,腹水嚴重,痛苦難忍。孫老師說話十分好艱難,雖時斷時續但邏輯清晰,就要與他告别時,他卻說:“大家很難理解我,我實在受不了,不想再治了。”聽到這句話我傷心極了,強忍眼淚對孫老師說:“孫老師,您千萬不要這樣想,醫學發展很快,今天沒有的技術可能明天就會有。”我們多麼希望科學有回天之力,讓老人家能永遠戰鬥在馬克思主義陣地上。可他什麼話也沒說,臉上的表情清楚表明了一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宗師對生命的領悟和面對生死的深沉理性。無私提攜後學是母校老師的風範。1991年,我的《歐洲社會曆史觀:從古希臘到馬克思》要出版,需要專家的鑒定意見。我壯着膽子把厚厚的一大摞手抄稿送給李華钰老師,李老師二話沒說,一口答應。大概不到十天,李老師就把鑒定意見寫好了。李老師不但寫了熱情洋溢的推薦信書,還在書稿上寫下了數十多處修改意見,并當面對我說:“你這本嚴肅的學術著作,許多小标題像是通俗讀物,要下決心全部改過來。”按照李老師的意見,我又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對全書進行了進一步修改。在送交出版社後,很順利地進入了編輯程序。賞識教育給我留下終身記憶。隻有賞識和鼓勵,才能實現一個心靈對另一個心靈的浸潤。從叢老師教我們英語,她那純正流利的發音加上優雅從容的教姿教态、提問時的和顔悅色,讓我這樣的英語水平很差的學生減少了不少膽怯。記得口語考試,從老師按要求讓我談談對所學專業、研究方向和自己導師的認識。我最怕的就是英語聽和說,既然是考試,也隻能壯着膽子講了一通。我判斷從老師一定會對我表達某種失望,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她還面帶微笑表揚了我幾句。她的這一表揚讓我頓時感到了無限寬容,生動诠釋了師道的全部真谛。畢業後,為了能對得起從老師,我還與同事合作,翻譯了“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埃爾斯特的代表作《理解馬克思》,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列入外國馬克思主義譯叢出版,雖然譯文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我心裡,是把它當作向母校、向從叢老師遞交的訂正試卷。哲學系老師的關心愛護讓我們終身難忘。當時系部吳愛華老師負責研究生管理工作,那時的碩士生、博士生數量多,通訊不像現在方便,課表分發、調課通知、學術活動、學籍報表等各種各樣校的事務工作繁多,不少學生年齡偏大,單位的事務也難以完全脫身,增加了吳老師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吳老師快言快語,條理幹練,标準極高,對學生要求很嚴,不管是誰,出了不該出的差錯,她都毫不留情提出批評,但從她的批評中你能感受到她特有的關愛和期望。正是她的這種要求讓同學們都對她心存敬畏,不敢馬虎。每當想起在哲學系的三年學生生活,都會想起吳老師,想起她為我們的付出。

教師是個充滿遺憾的職業,無論多麼努力,總也做不到讓自己最滿意的時候,即使一時滿意,很快又是遺憾。好在女兒何畏也十分喜愛哲學,她也成為哲學系的系友,師從唐正東老師。現在她也成長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津津樂道于馬克思主義教學事業。對哲學系一代代老師們的敬仰和感恩,在我這個家庭接續銘記着、傳承着。

(何懷遠,我系2001級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導師張異賓教授。曾任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哲學系主任、訓練部副部長、科研部長,黨委常委,《南京政治學院學報》主編、教授、博士生導師,少将軍銜。現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國防大學首屆“名師名家”。曾兼任中國曆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軍院校政治工作教學聯席會主任委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