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2年從安徽大學中文系跨專業考上南大哲學系的。
在安大四年,雖然學的是中文,但更多時間都是随着興趣看了很多跟中國哲學有關的書了。實際上,當時看的好多都不是正經的中國哲學專業方面的書,從學術的角度來看,都是些“雜書”。大學時曾熱衷氣功,看了不少道家、佛家方面的典籍和一些傳統文化普及方面的書,比如南懷瑾先生的書,我那時差不多都看過。
準備考研的時候,通過校園裡一位信佛的居士、主教樓門衛高師傅,認識了安大碩士畢業、當時在南大讀博的楊國平師兄,他給我一些信息和曆年試題對我考研幫助很大。我後來初試成績是390多分,專業第一,應該說考研是我所有考試最順利的一次,運氣很好,複習的一些重點都考到了。面試的時候,就住在楊國平宿舍。當時複試,我感覺自己表現得并不是很好。我是跨專業,憑興趣,沒有太多專業學術訓練,不客氣地說就是野路子出身。面試時,我印象洪修平老師微笑着,很和藹。白欲曉老師博士剛畢業留校,也參加了我們那次面試,他本科也是安大中文系的。很感謝南大錄取了我。
初到南京、南大,還是很新奇的。2002年南大百年校慶,當時感覺校園整得很漂亮,清新雅緻,晚上有很多燈光打在草坪上、樹上,光與綠的融合,給人感覺舒心溫馨,校園氛圍蓬勃向上,有濃郁的學習學術氛圍。南園音樂噴泉好像也是那時新弄的,噴泉随着音樂舞動,上學和吃飯的路上都要從那路過,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增添很多快樂。當時校園裡經常放校歌“大哉一誠天下動”,很雄闊,很有力量和感染力。但當時隻是一種感覺—沉雄厚重,透露的就是校訓說的那種誠樸雄偉的精神。那時對整個校歌的歌詞内容還沒有太留意。後來專門研究儒學,校歌的旋律歌詞經常浮現在腦海,“如鼎三足兮,曰智曰仁曰勇”“千聖會歸兮,集成于孔”,可以說南大校歌是最尊孔的。前幾年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以南大、清華、浙大校歌為例,考察近代儒家文化的社會影響。這樣,我對南大校史和校歌詞曲作者江謙、李叔同才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意思的是,江謙、李叔同晚年皆皈心佛法)。南大、清華、浙大校歌都集中體現了儒學和古典文化的精神。南大歌詞相對來說大概是最短的,但聽起來最有力量感,很有感染力,特别是開頭一句“大哉一誠天下動”,很大氣,雄壯中洋溢着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南大校訓也是“誠”字當頭,“誠樸雄偉”潛移默化影響着我們,為人為學根本的都是誠字立腳,笃定樸實,力戒浮華,我也常以此自勉。校歌校訓所展現的南大精神,其實也正是中華民族博厚、高明、廣大精神的集中體現。
我那時對佛學禅宗很有興趣,入學前就看過洪修平先生的《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一書,所以選了洪老師作導師。當時中國哲學專業有洪修平、賴永海、徐小躍三位博導,記得徐老師有次比較幾位老師的風格,大概是說洪老師是“明如鏡”,賴老師是“默如雷”,自己是“寬如海”,好像還有一句“和如風”是說李書有老師。專業課方面,洪老師、賴老師、徐老師、孫亦平老師、楊維中老師、王月清老師、伍玲玲老師等都給我們上過課,老師上課的神情,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來,至今曆曆在目。我曾認真拜讀過賴老師的《中國佛性論》,受益匪淺。那時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也在南大哲學系任教,方向是宗教藝術方面,他也給我們上過課,還帶我們爬過栖霞山,看六朝石刻。政治公共課方面,張異賓老師、侯惠勤老師等名家的課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南大三年,哲學系、南大乃至南京的學術文化氛圍都滋潤着我們心靈和精神的成長。南大鼓樓校園雖然不大,但緊湊精緻,氛圍很好,生活也很方便。各種學術講座我們有空也常去聽,在小禮堂曾聽過餘光中先生的演講,也去旁聽過其它系的課,如中文系沈衛威講胡适,王彬彬上現代文學講到太平天國,社會學系翟學偉講面子,現在都還有印象。校園裡經常桂花飄香,和王振钰、孫奎剛還有其它同學在校園裡經常散步聊天的場景也很難忘。去過南大博物館好多次,裡面展示的很多著名校友的輝煌事迹對我們也都很鼓舞。那時二十多歲,精力正旺盛,紫金山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總統府、夫子廟等南京有名的景點都跑過很多次。有次跟李仲清徒步去南京長江大橋散步,還聽他高談闊論了一番,好像是議論到左宗棠。雞鳴寺、玄奘寺、栖霞寺、靜海寺、毗盧寺等好多寺廟也去過,玄武湖經常去,莫愁湖也去過幾次。南京曆史文化厚重,名人故居,各種遺址,星羅密布,可以說整個城市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曆史文化教科書。
整體感覺,南大學習氛圍寬松自由,各方面的資源很好。我覺得隻要自覺、認真,有興趣,都能學好。中國哲學專業雖然是佛學為主,但我們做什麼方向都可以。我最初是想做佛學的,但最後還碩士論文題目是《晚年孔子與易道儒學——以帛書<易·要>為視角的讨論》。2005年畢業那年,洪老師在美國訪學,當時系主任徐小躍老師作為代導師給我們簽字答辯。其實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己的碩士論文,感覺還是有很多不足,熱情有餘,學術論證的嚴謹性、深入性還是欠缺的。但答辯時老師們對我的評價挺高,徐老師、王月清老師說了好多肯定的話,當時很受鼓舞。
準備考博的時候,我同時報了南大、北大,後來都過線了,洪老師主動給陳來老師打電話,幫我推薦,現在想起來還是非常感動。洪老師嚴謹的治學态度和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方向對我影響都很大。我後來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儒學、周易方面,但對佛學甚至道家道教也一直很有興趣,認同儒佛道三教融彙會通的治學理念。在今天來說,我們确實應該從總體上來研究傳統文化,中華文化作為一個整體,與西方進行對話融通,要有這種開放的态度。我覺得這種開放的精神是南大、南大哲學系的重要風格。浸潤在南大哲學系三年,具體學習到什麼知識是一個方面,其實另一個方面也許更為重要,就是那種無形的學風學脈、氣息感染、精神熏陶,學習、生活、交往各種環節和細節構成的一種整體氣氛。
記得是2003年我們研一春季學期的時候,孫伯鍨先生去世了。我和那一屆不少同學都自發去參加了追悼會,當時張異賓老師作了一個簡短發言,張老師非常動情地談到孫先生的學術貢獻和人格精神,幾度哽咽,至今還印象深刻。
有次徐小躍老師請已經退休的周繼旨先生作報告,周先生很有激情,對學生也很熱情,聽完報告,我還送了他一段路回家。我是安徽亳州的,跟他算是小老鄉。送他的路上,他滔滔不絕地跟我說了好多,記得有些是關于馮友蘭的。周先生今年春季也過世了。後來看他的簡曆,才了解他一生非常傳奇。
南京三年總體上很愉快,有很多難忘的記憶。研一的時候,青島路那邊有很多早餐小吃攤,有段時間好跟劉張華去那邊吃馄饨;南園東南角小粉橋、拉貝故居旁有個鴨血粉絲館,也去過多次。平時跟同學的交流也學習到很多,現在清華教書的李成旺,浙大的馬迎輝(當時自學德語,很刻苦),武大的陳世鋒是學馬哲、西哲、科哲的,但是跟他們交流也學習到不少。我們宿舍的吳朝陽、孟亞明、李曉明睡覺前經常開“讨論會”。我跟現在南大任教的劉鹿鳴師兄交流也比較多,覺得他有學問有思想。當時也有些同學師兄關注現代新儒家,耳濡目染,都學習到一些。那幾年還有好幾位出家人跟我們一起學習,有蘇州西園寺過來的,還有加拿大、韓國、東南亞國家過來的,有和尚,也有尼姑。那幾年離南大不遠的金陵神學院常開聖誕晚會,我們也去過。南大、南京這種多元的學習氛圍,現在想起來還是挺有意思,也很難得。同學們感情都很好,記得碩士畢業的時候,我連打印碩士論文的錢都沒了,崔恒借給我兩三百。秦俊曾想考中央編譯局俞可平的博士,他覺得我字寫得好,讓我幫他抄寫過自薦信。現在中宣部的羅林做過班長,那時就覺得很穩重,對同學很關心。在省委辦公廳的劉登科、在安徽工程大學教書的劉聰住隔壁宿舍,也常串門聊天。我父母那時都在常州打工,我也常去常州,有次春節基本上是在學校過的,省宣傳部在職讀研的陳清華平時不在學校住,大概是想考博,跑來宿舍住了些天,那段時間跟他交往多。還有同學林仕堯、張志建、黃曉兵、張早林、楊善友、朱鈞、劉春生、餘飛、姚繼冰、段傳彬、邱國輝、高陽、申庚科、徐志成、徐江順、高永旺等等,男生密集住在18樓四層,大家平時交流多,很融洽,後來很多同學也都讀了博士。有一年玄武湖為了建隧道,把水都抽幹了,跟幾位同學去那抓了一些魚回來。那時同學相互關心,好多同學幫助過我,現在大家在各自崗位上,都發展得很好,想起來非常懷念。
因為喜歡《周易》,那時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有位老先生叫趙定理,也是南大校友,安徽人,研究《周易》與古天文,我去拜訪過多次,後來跟趙老師也有比較多的交往。在南京時還認識了安徽籍書法家文備先生,他笃信佛教。還有現在任職阿裡巴巴的朋友李嘉平,也是那時認識的。他們在精神上、經濟上都給我過幫助,想起南京這座城市,是很溫暖的。
那時文科樓前面有段時間有教練太極拳,我也跟着學了段時間,也是那個時候認識劉懷玉老師的。快畢業的時候,有次跟同學從行政樓那邊出東北小門,邂逅蔣樹聲校長,本來擦肩而過,我看着像蔣校長,就回頭去看,想跟校長打個招呼,沒想到蔣校長很親切,主動跟我說了好一會,大意是教導我們,要做到四個“learn”:learn to do(學會做事),learn to be(學會做人),learn to study(學會學習),learn to together(學會合作)。蔣校長說話語重心長,樸素實在,至今時常想起來。
感謝南京,感謝南大,感謝哲學系。沒有母校母系的哺育,沒有老師的教導,就沒有我們的今天。記得每年畢業,校園裡經常挂“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日母校以我為榮”這句橫幅。我們一直以母校母系為榮,衆多著名校友、前輩師長的光環照耀着我們;也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做到,母校母系以我們為榮,能夠延續南大的光與熱,給未來者以力量。
在這煩嚣、詭谲多變、充滿競争的世界裡,我也常常警惕反省自己,要牢記校歌校訓所強調的誠樸二字,在此基礎上擴之以雄偉,充之以勵學,實之以敦行。最後,長吟當歌,謹以母校校歌為頌,向母系一百年緻敬:
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聖會歸兮,集成于孔。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吾願無窮兮,如日方暾。
相信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中,母系在新百年必将會更加輝煌!
翟奎鳳,安徽亳州人,1980年生。
現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導。
****學者。
專著、古籍整理、編著10部,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承擔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
主要研究《周易》與儒家哲學,兼及道家、中醫、佛學思想。
研究主題是中國哲學經典、範疇及其現代意義。
安徽大學中文系本科(1998-2002),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碩士(2002-2005)。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國學研究院博士(2005-2009)、清華大學哲學系暨國學研究院博士後(2010-2012)。曾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講師、副教授(200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