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五日晚,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的邀請,德國著名哲學家、國家科學院院士、海德堡科學院院士、世界知名康德研究專家、圖賓根大學哲學系赫費教授在哲學系薛光林樓314報告廳做了題為“行動自由和意志自由”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系張榮教授主持。
張榮老師首先隆重介紹了赫費教授。作為世界知名哲學家,赫費是圖賓根大學哲學系教授,頭銜衆多,經曆豐富,在弗萊堡大學,哈佛大學,聖路易斯大學都有任職,是海德堡科學院院士、日本科學基金會研究員、德國哲學研究雜志主編。赫費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是歐洲最多産的哲學家之一,在世界哲學舞台非常活躍。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其中超過半數已經出版了中文版。值得注意的是,繼卡西爾的知識論解讀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解讀之後,赫費提出了解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三種路徑:道德-政治哲學解讀,這種解讀正在被逐漸認可。
在講座開頭,赫費區分了自由概念的兩重含義:在消極意義上,自由意味着獨立,即從……中獲得自由,人要從他者的決斷中解放出來,才能獲得自由;在積極意義上,自由意味着自我決斷,即為了……而自由,人為自己設立目标并提供動力去實現它。随後,他分三個方面對“行動(行為)自由與意志自由”展開了分析。
1、自由的四個階段
在現實中,人一方面是執行者,即因為他的行為,所以産生了某種後果;另一方面人并非行為的“發起者”,即行為的後果在他的行為能力之外,人既不能控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無法意料到自己的行為所産生的後果。在這個意義上,人不應該被稱贊或是譴責,因為無論行為結果的好壞,僅僅作為執行者的人無法對其自身的行為負責。
上述分析使得自由的四重意味得到顯明。他認為,前三個階段中所謂的自由,并不是真正屬于人的特質,他僅僅将其稱為自由的預備階段:第一階段,自由是完全消極的,它僅僅意味着從外在制約中獨立出來,行為在這個意義上僅僅表現為一種無生命物質的運動;第二階段,自由開始獲得積極的意味,有了最為初步的自發性,譬如有機體的活動;而在行為自由的第三階段,我們開始遇到了實踐行為中的意識現象。在這個階段,伴随性的自我意識得以展現并對自身行為有所覺知,譬如饑餓和口渴。當然,這裡談到的隻是一種被意識到的生理驅動,還無關于意志的順從,但這種自我意識的出現表明我們即将踏入行為自由最為首要的階段。而關于自由的第四階段,正是本場講座的核心内容,
2、實踐理性
實踐知識包括三種:規範性知識、理論性知識以及反思性知識。實踐知識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是不可以再後退一步的基源性原因,以至于其他原因都基于這個初衷而被考慮,因而也就是一種關于義務的内在的因由。
根據效果的不同,這些實踐原因可以被劃分為可能性的、實際的和必須的,相應地被稱為技術性原因、實用性原因以及道德原因。倘若我們試圖考察一種行為是否是好的或者自身做行動上的選擇時,那麼對三種不同層次的實踐原因的辨析就是必要的且有根本性意義的。
但實踐理性總是和其他理性一起出現,組成一個完整的理性世界。這個世界或對個體、或對可大可小的團體,或對人類全體有效。說到實踐理性的效能問題,有三種知名的形态:實踐理性可能地被應用、現實地被應用及必要地被應用。這三種效能等級不可混淆于有效性的三個等級,即技術理性是不确定的,實用理性是斷定的,真正的道德理性是不容置疑地有效的。但人性必然包含着缺陷,欺騙與非欺騙的兩面共同構成了理由與借口的世界。
接下來,赫費教授具體論述了實踐理性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實踐理性呈現為某種消極的刺激,人們在理論上知道什麼是“善”的,所以當他們做了與之相違背的事情會感到後悔,羞恥等負面情緒,但卻隻是微弱的意識;第二層次則是實踐理性在實際行為中被認知和實踐,這是一種積極的刺激。主體出于對善的要求與向往在實際生活中有意地進行實踐。但這種行為仍是偶然的,不可靠的;第三層次才是真正的道德層次。隻有當理性成為人格的印記的時候才能實現。這種印記是通過一個人對理性認識的不斷實踐所最終實現的。這三個層次也是理性不斷增強的過程。
三個層次的善對應三個層次的自由:第一,技術性或功能性的自由,關注于手段-目的關系;第二是實用主義-實踐理性,善在很大程度上等于為了個人福祉的善;第三個層次則是超越了實用主義的自由,在道德層次上,實踐理性将個人幸福放在一邊,功能性的動力被壓抑了。赫費指出,意志的自由隻有在道德層次上才能實現,這種自由是被實踐理性的最高标準所定義的。
3、實踐理性的最高法則
道德概念必然包含了自由意志的哲學,道德等于最高層次的實踐理性,符合最高形式的價值評估。隻有在這個層次上,自由才可能有能力根據實踐理性行動。作為哲學概念,自由意志在嚴格的意義上就是意指着追求實踐理性的能力以及實現在第三層次上意志的能力。而實踐理性或法源自哪裡?這不是一個經驗的問題,我們不關心它曆史的起源;或者說,我們不問普遍理性何以導向行動本身。我們追問的是立法的起源:理性從哪裡得到它的合法性?
在這個問題上,赫費教授重新激活了康德的觀點:隻有某人按照理性自律法則行動時,他才是自由的。雖然意志自由離不開感性和社會曆史,但後者不能成為決定一個人的行動的最終根據。理性的自律比一個僅有欲望和社會關系的存在在意味上要豐富的多,這個“多”指的是發現了某人自己。和行動自由一樣,自由意志就在于一個嚴格的義務,在于我們自己為自己立法。自律在道德的決定性的意義上,就是自身一切選擇和行動的原因。
在提問環節,赫費教授對大家關注的幾個問題給予了積極回答。
有同學提出,神經科學家的實驗結果似乎對自由意志理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該如何來回應這個挑戰呢?
赫費教授認為,神經科學家們并沒有真正關注到行動的問題,而僅僅隻涉及到舉起手或放下手這樣的動作。科學家設計了非常精巧的實驗試圖證明人沒有自由意志,但他在實際的生活中卻運用了自由意志的三個層次。在我《自由的批判》一書中,詳細了讨論了這個問題。
此外,還有同學向教授請教如何進行論文選題。赫費教授給同學們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學術研究要全身心地投入;其次,确定自己的研究興趣,看一下哲學史上哪部分是有空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再次,可以結合自己的文化背景進行讨論;最後,端正哲學研究的基本态度,我們進行批判性思考時,應該權衡多個方面,綜合進行評價。
張榮教授同樣向教授提出了一個相當有啟發性的問題:
“能否請赫費教授簡要概括一下自己的哲學要旨,并談談自己哲學的最大貢獻是什麼?或者換一種問法,如果我們的博士生想以您的哲學作為博士論文選題,您認為哪些内容是最值得做的?”
針對這個問題,赫費教授将自己的哲學概括為三個關鍵詞:正義、自由、人道。結合自身的研究興趣,他提出了四個他認為值得持續思考的話題:第一,思考正義、自由和人道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第二,對于全球化的讨論。通常人們習慣從經濟視角出發思考全球化問題,但赫費教授認為我們引入更廣闊的視角出發。第三,對于“道德作為現代性的代價”的讨論。現代以來出現了一些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新的問題,面對這些新的問題需要從道德角度着眼進行新的思考。第四,在我們這個時代,為什麼需要世界公民的思維方式,并且為什麼哲學有助于世界公民的思維方式。世界公民的思維方式要求從一個普遍的角度出發,把自己作為世界公民的代表來考慮問題。
最後,主持人張榮教授對整場講座作了精當點評。在赫費教授看來,在全球化時代,公民不再僅僅是經濟公民和國家公民,更是世界公民,因此,與自由相比,人性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寶貴!
講座吸引了大量同學前來,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同學們對赫費教授的精彩演講贊不絕口,同時對他的助手範大邯博士在提問環節的出色翻譯報以熱烈掌聲。大家在講座結束後,久久不願意離去,紛紛上前和教授繼續讨論,有的同學甚至還自願邀請教授去藍灣咖啡宵夜,盡可能向教授請教一些有關康德哲學和當下世界哲學的前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