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上午,“方法論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建構”學術會議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召開。會議邀請伟德betvlctor网页版李承貴教授作緻辭和主旨發言,來自南京地區各高校的青年學者共濟一堂,會議召集人代玉民老師主持會議。
李承貴教授首先緻辭和主旨發言,他提出了研究中國哲學需要關注的三個重要問題。首先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天花闆現象”。李承貴教授指出,所謂“天花闆現象”,就是指中國哲學的作品,往往在末尾注明《詩》曰、《書》曰、子曰之類,也就是說,作品談論的半天,最後還是歸到《詩》、《書》、孔子,這就意味着作品中思想觀念沒有超出《詩》或《書》或孔子的思想。這樣,經書或孔子就成了中國哲學研究的天花闆。千百年來我們習慣于此,現在是開始檢讨的時候了。其次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資源循環引用”現象。李承貴教授指出,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氣”“陰陽”“五行”等概念,自先秦諸子到晚清顔元、戴震,無不用這些概念解釋人生、社會、曆史現象,并以其建構哲學學說,但“氣”“五行”“陰陽”等概念本身是否值得懷疑?如果我們的哲學理論是以不可靠的概念、命題作為基礎,那麼我們是否要重新思考一下建構我們哲學的資源問題?最後則是關于中國哲學中的“本體”問題。李承貴教授指出,中國哲學中很多學派都有自己的“本體”,如“理學”中的“理”、“心學”中的“心”,“氣學”中的“氣”。同時,很多學者也都承認多個“本體”的存在。那麼,這種“本體”多元現象會對整個中國哲學體系内部造成怎樣的影響?也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會議主題是“方法論與中國哲學研究”,參會者們就這個主題發表了精彩的看法。南京林業大學的韓立坤老師的主要關注點在于中國近現代哲學轉型中的方法論問題。韓立坤老師指出,20世紀之後,中國哲學在實現自身的體系化建構、哲學化的轉向過程當中,實際上存在着這種兩種路徑。首先是西方哲學的建構方式,例如哲學語言和哲學命題,主要代表是金嶽霖、馮友蘭、張岱年這一派,他們更關注哲學概念和哲學命題是如何建構和使用的。另一個傳統則以梁漱溟為代表,這一批學者還始終将中國學術的傳統方法視為儒學現代化或者現代轉型的主要方法,即直接法。而在這一陣營中,還可以繼續劃分。韓老師進一步指出,在中國哲學近現代轉型100多年的過程當中,甚至可以說無方法就無哲學,或者說無方法就無中國哲學,因為這種方法的意識是很明顯的。從嚴複的科學方法,再到到梁漱溟試圖對抗科學方法,重新使中國本土直覺方法作為中國哲學合法性的一個前提,方法論上的分化是非常清晰的,也可以說如果離開了這種自覺的方法意識的話,就沒有現在的中國哲學。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譚笑介紹了自己将概念史的研究方法運用于中國思想領域研究中的心得。譚笑首先介紹了德國的概念史研究。他指出,在二戰以後,德國的學界有兩種概念史研究,一種是哲學的概念,另一種是政治社會的概念。所謂政治社會的概念是指的是一個社會時期以内所
涉當時的這種政治社會結構,在這一研究中,同樣的詞彙會有不同的意涵。德國的政治概念史研究認為在政治社會發生變遷的時候,這個概念也會随之變遷。最開始的德國的概念史服務于社會史研究。譚笑繼續指出自己的研究過程中,發現概念史可能對中國哲學,尤其是中國的早期哲學先秦哲學的研究有很大幫助。在對一個哲學概念的曆史縱向觀察和橫向不同學派比較之外,政治社會的概念是一個更加堅實的诠釋的基礎。針對大量的,不夠嚴謹的材料,如果采用概念史的方法,可以去考察他們中間是否有一種共同的語義,以及和當時的政治社會結構是如何緊密聯系起來的。譚老師以“福”的概念為例,指出“福”從西周的經文裡面就有一個演進的過程,最開始隻跟祭祀囚徒有關,後來慢慢的随着西周的一個政治制度的引進,以及對于貴族個人德行的修養,把政治規範和個人德行納入到論述裡,最後就變成了我們在《左傳》和《尚書》裡面所看到的一種論述結構。概念史研究作為一種诠釋的基礎,可以再次去考察一些比較經典的問題。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李海超談到了自己對學術研究方法論的思考和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李海超老師首先提到自己是将整個儒學當做自己的方法論的,因為這是一套自己最熟悉的話語體系。但某種程度上它是描述和解決問題的一個工具,而不是對所有問題的解決是為了儒學。同時,可以将儒家的情懷放在心中。這樣擺脫曆史文化的沉重的包袱以後,把它作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不僅不會喪失它的源泉性的價值性的意義,反而可能真正的能夠推動它的發展。李老師同時提到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指出自己重要的觀點是宇宙論、本體論和境界論三種視域不能夠相互還原。這就是說思想視域隻能綜合,不能融合。其實它們三者的本源都是分離的,但是又有交叉作為相互背景。傳統認為三者能夠渾然一體,可以做相互還原的某種東西,其實是三者交叉的一個焦點。李老師希望拓展儒學研究中關于心靈問題的方向。他指出,也許我們以為是反思的東西在經驗的層面是不符的。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的焦德明老師主要從功夫論角度讨論了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焦德明老師首先指出,如果要考慮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建構,就必須要考慮方法論的問題。他進一步指出,功夫論研究方法在當今中國哲學學界值得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國傳統思想修身層面應該可以囊括理性論、心性論。也就是說,把理性論、心性論看成是比較整體的一個功夫論當中的兩個環節。同時,法國哲學家福柯也曾探讨了作為自我技術和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也許中國哲學也可以看作一種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這就能夠克服所謂的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危機。他同時提到,自己的近期研究聚焦于工夫論的系統升級和用現代倫理學研究的探讨朱子的格物窮理功夫問題。
東南大學陸永勝教授從閱讀原典和論證自覺兩方面讨論了方法論的問題。 陸永勝教授指出,陽明學研究在方法論層面還存在可以探讨的空間。但是對方法的使用的目的還是應該更明确。同時,陸老師強調,在方法論之外,閱讀原典仍然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閱讀原典,就很難真正進入思想本身。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則是論證,真正作為一種論證的自覺時,所有的文獻每一句話都包含着方法論,例如陽明的《傳習錄》,可以歸納出很多方法。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陸傑峰老師則從“方法論”本身蘊含的現代性意識作了分享。陸老師指出,方法的意識就是一個現代的問題,而不是原來就已經存在的。正如陸永勝教授已經提到王陽明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卻沒有談論方法本身。古代文本大多沒有方法問題上的的一個自覺,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并不是問題。方法論本身應該就是一個現代的問題。例如在西方思想史當中,近現代思想就始于一種方法的讨論:培根講新工具,笛卡爾的《談談方法》。今天如果去反思所謂的現代的問題,反對現代進行批判,或者說我們反思像中國20世紀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問題的時候,才會提出的一個問題。總的來看,方法問題就是一個現代的哲學的問題。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的任春強老師主張在方法層面有更多角度來探讨相關問題。任老師指出,自己的研究關切是德福關系問題,一方面要研究經典曆史,另外一方面研究現實。德福關系可以從哲學、政治、社會、科技角度思考,它需要一個系統性思維,也就是說它是一個互聯互通的一種網絡思維。任老師同樣指出了多視角在哲學方法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傳統哲學的研究方法需要正視現代科技的強大。我們如何在面對一個科技籠罩的時代,甚至是一個科技霸權,實現對人的内在心靈的一個捍衛和塑造。實際上我們對任何一個問題探讨,談到的都是是一個合力問題。多種力量形成合力,類似佛教裡面講的因緣和合,這種思維模式是需要的。實際上,很多問題特别現當代很多問題的産生,是多種力量的作用的結果。反過來講,要解決一個問題,用單一的思想和單一的路徑很難解決。
曉莊學院的王軍老師從方法論角度提出了做中國哲學的三點意見,同時認為真正的哲學創造已經消弭了方法。王軍老師首先對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第一是做中國哲學首先還是需要史學的方法,在這一層面透徹之後,再來使用分析的方法。第二是強調實踐,中國哲學不能隻從知識的角度講,而是需要認真去體驗。比如扪心自問,其實就是一種修養的方法,如果有了一種情感的認同之後,可能就會更容易接受理論知識。第三個是以問題為中心,所有的文獻都是一種思想資源,要八方受敵,各方面去轟擊它,這可能是一個哲學建構的思路。同時,王老師還指出,我們做一件事情會通過模仿開始。從模仿到創造,慢慢走到最後怎麼都可以,所有方法都可以抛棄了,那樣的話才會真的進入一個哲學研究、哲學創造的境界。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的趙妍妍老師從比較哲學的研究方法層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趙老師首先歸納了學界對中西比較哲學的兩種質疑聲音。首先是認為中西哲學完全不一樣,無法對話。她認為這種觀點不僅僅把中國哲學,而且是把西方哲學都理解成一種那種特殊主義的沒有普遍性的一種東西。另一種觀點認為比較哲學可能存在一個陷阱,可能是在将文化語境完全不一樣的這樣的一些概念和思想來進行對比來進行比。她認為這樣的一種思路以提醒研究者注意到一種可能的危險。趙老師接下來提及了她認為比較有意義的幾種比較路徑。首先是直接性比較研究,把中國和西方的這樣的兩個思想傳統中間相似的一些思想和概念進行比較,發掘文化中的異同點,進一步看到一些有意義的思想元素。而在間接性的比較研究中,一種可能是用西方哲學的框架來诠釋中國哲學,但不是停留在說把中國哲學單純的納入到西方哲學框架和體系裡面,而是要借着這樣一種過程去闡明說中國哲學裡面有哪些不同于西方哲學的特色,比如牟宗三先生做的用康德哲學來講儒學,然後建構。另一種間接的比較哲學路徑是用西哲的概念和框架,同時去反思這個西哲的框架到底适
适合于我們中國哲學。最後一種間接的比較的類型就是不僅僅讨論中國哲學中間有沒有西方哲學這些概念,這些論題,而且要去看中國哲學有沒有為解決西方哲學的這些資産資源做出一些應有的貢獻。但是以上的研究路徑可能不是要把要讨論的概念和思想作為一個整全學說的一部分,學界可能還會有其他的一些質疑聲音。
喬佳老師和代玉民老師則重點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南京農業大學的喬佳老師主要談到自己近期研究的佛教政策相關問題。喬佳老師談到,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制度。例如,佛教政策是如何落實的,中國共産黨的宗教政策制定及變化等。在這個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它很多方面都是矛盾的,從中央到地方,有很多問題值得挖掘。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代玉民老師則分享了自己對馮友蘭易學思想研究的重要進展。代玉民老師談到,他首先關注到馮友蘭的周易哲學。馮友蘭的代表性觀點是将周易稱為辯證的宇宙代數學,由此牽涉出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焦循。焦循的數學易是周易史上的高峰,許多學者也認為他的易學研究達到了聖人之意。代老師指出,馮友蘭相對焦循有兩個區别,第一是馮友蘭的辯證與道學消解了聖人的背景,因為他不講這是聖人的,而是學術的。第二是馮友蘭用他的邏輯分析方法,像函數一樣可以帶入。從焦循到馮友蘭,一是傳統易學到現代易學的一個轉移。第二個是從數學意義到邏輯,邏輯方法恰好是中國傳統的現代建構的一個重要方法。這一案例從清代中期到20世紀有一個不斷的發展過程,可以作為用邏輯方法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建構的一個案例之一。
總之,與會學者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中國傳統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結合自己的最新研究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同時,諸多學者都認為李承貴教授提出的三個問題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值得反複思考,并融入進一步的學術研究之中。會議對南京地區中國哲學領域青年學者的學術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闫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