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   

講座回顧 王勇:比較邏輯學研究中的“動力因”問題

發布者:辛香英發布時間:2024-05-20浏覽次數:281


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邀請,北京大學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新疆笑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勇先生,于2024419日下午在哲學系樓401報告廳做了題為“比較邏輯學研究中的‘動力因’問題”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邏輯學科帶頭人、伟德betvlctor网页版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所長張建軍老師主持,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黨委書記周愛群老師、系主任王恒老師以及王克喜、翟奎鳳、張順老師等出席,哲學系及其他院系百餘位師生共同參與。



講座伊始,王勇老師首先表示很榮幸在他所敬仰的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與大家交流研究心得。他指出,本講座所體現的研究心得,與他和南大張竹明先生就亞裡士多德哲學名著《物理學》的交流密切相關。他深情地回顧道,20多年前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為了讀懂塗爾幹的《社會學方法的準則》,接觸到了張竹明先生翻譯的“漢譯學術名著叢書”中的《物理學》一書,從此長期閱讀鑽研此書,并曾就“偶性”“因偶性”的翻譯與理解等問題登門求教,得到張先生的熱情接待。張先生就王老師關于該書譯者前言中的疑問,結合其從1962年到1979年長達17年翻譯研究《物理學》的艱辛勞動及其後續研究新成果予以釋疑解惑,并高度肯定了王老師運用中國哲學中的“耦性”概念與亞氏思想做比較研究,以及借此展開比較邏輯與比較哲學研究的努力。王老師指出,與張先生的交往不僅對他理解《物理學》中的思想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而且也深刻體認了南大學人的崇高風範。



基于這段經曆的介紹,王勇老師展開了“偶性”與“因偶性”這一對概念的探讨,他通過引用《物理學》中包含這兩個概念的一段論述來說明其重要性,并認為這是理解此書最為核心的思想。亞裡士多德把不同事物之間互相影響的前提,界定為“偶性”與“因偶性”的相互作用。而要正确理解“偶性”與“因偶性”,就不能僅局限于“四因”中的“質料因”和“形式因”,必須結合“動力因”和“目的因”加以闡釋,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應當是“動力因”,而不是許多學者所認為的“形式因”。另外,“偶性”與“因偶性”這對概念還牽涉“縱向抽象”與“橫向抽象”的區分,前者是指對同屬性事物内部建構因果關系的抽象,後者是指對具有不同屬性事物之間影響或聯系的抽象。王老師強調,在他本人的研究中,一直都把“縱向抽象”與“橫向抽象”的問題放在比較邏輯學與比較哲學的重要地位。

在上述引論鋪墊的基礎上,講座通過三大古代邏輯(希臘亞氏邏輯、印度因明、中國邏輯)的比較研究,一步步論證了比較邏輯的研究重心不是邏輯“形式”(形式因),而是邏輯“動力”(動力因)這一核心觀點及其應用價值。

在講座第一部分,從古希臘邏輯切入,王勇老師主張将因果關系中的“因”區分為“本原意義的因”與“屬性意義的因”。因(aitia)的“本原(arche)意義”可以利用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所說的“阿派朗(apeiron)”,即“無限”或“無定”來理解。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作為本原的因之“無限性”,王老師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他打開一瓶水,将水瓶微微傾斜,瓶中的水流到了地上,于是他向同學提問:“水為何會流下來?” 同學回答是因為“重力”。而王老師指出,除了“重力”以外,我們還可以找到無限多的原因,比如“水的粘度系數小”、“溫度适宜(否則水可能結冰或氣化)”等等,人們之所以選擇其中的某一個原因來建構因果關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的背景信念。

屬性意義的因”是指亞裡士多德在《物理學》中對本原意義的因通過“四因說”以及“三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屬性化的結果,其中“動力因”和“目的因”是準确理解亞裡士多德思想的關鍵。王老師強調“目的”不是“結果”,“目的”要變成“結果”需要“克服阻力”,而“克服阻力”就要“動力因”的參與。如果“動力因”充分,那麼“目的”就會變成“結果”,然而很多時候如果“動力因”不夠充分,那麼就會得到一個“偶然呈現”。王老師通過亞裡士多德《物理學》中對“實無窮”的否定,康托爾對“實無窮”大小的證明,以及羅素悖論、公理集合論和哥德爾不完全定理,論述了“本原意義的因”與“屬性意義的因”的“非兼容性”。如此一來,也可讓“休谟問題”得到清楚呈現:事實推理隻有包含着“信念”的本原意義的因果關系,才會有“必然得出”的意義。

基于以上概念澄清,王勇老師進一步提出将“偶然”區分為“形式偶然”和“動力偶然”(簡稱“形動偶然”),這樣區分能夠更有效把握“目的與結果”“偶然與必然”“主動與被動”等範疇中“動力因”的作用過程。一方面,在亞裡士多德“四因說”中,形式是推動者克服阻力推動質料向目的運動過程中偶然的呈現,“目的”變成“結果”需要“行動”(動力因)。正是這種“行動”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最終為反思能動的“實踐”開辟了道路。而康德對亞裡士多德“沒有内容的形式”的誤解,導緻了他隻能以“形式因”來建構“二律背反”中的因果關系。另一方面,包括塗爾幹在内的一些西方思想家關注到了因果關系的偶然性問題,即探讨了“因果關系是否排斥一切偶然性”的問題,但沒有真正解決。而馬克思主義關于“依賴關系”的理論,為解決這樣的問題指明了根本路徑。

王勇老師介紹說,張建軍教授建議他關注哥德爾晚年關于内涵邏輯的研究,使他看到了哥德爾與本項研究相關的許多深刻思想。晚年哥德爾關于康德哲學“隻是把一些既不準确又未達到純思維深刻洞察力的拼版‘草率’地湊到一塊”的評價,是值得我們認真理解與思考的,這與康德對“沒有内容的形式”的誤解密切相關。實際上,即使羅素所謂的數理邏輯“這門純形式的學科”中大量的表意符号本身,其所表之意難道不也是内容嗎?沒有内容的形式隻能是虛無!王老師認為,現代邏輯關于“外延偶然”“内涵偶然”的分類,更換為“形式偶然”“動力偶然”或許更好,更能有效把握“動力因”的作用機制。

在講座第二部分,王勇老師運用上述研究所獲得的認識,對佛家因明邏輯中的因果論進行了獨特闡釋。王老師強調,佛家之“佛”非“神”,它既不是指柏拉圖意義上的“造物者”,也不是亞裡士多德意義上的“推動者”,而是“覺悟者”。在對“無限”的追問中,因明求真明理追問的是生命覺知中的緣起,即所有“因”的“變化”,其中的因類似于阿派朗的“本原”意義上的因。從“盲人摸象”的故事我們更能領悟到,不同人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其實隻是觸及到了不同屬性的因,而更重要的是心中要建立起大象整體的觀念,即本原意義的無限因。有了無限觀念的因,才能得出必然性意義的因果關系。

王勇老師認為,佛教因明研究“無限”的方法,可從法稱和陳那兩位大師入手,王老師主要介紹了法稱的方法。不同于亞裡士多德的“四因說”,法稱将因分為“三正因”:“自性因”“果性因”和“不可得因”(或曰“未緣到因”)。“自性因”是指因與所立是同體關系,比如“此是樹木,是沉香樹故”,沉香樹本身就是樹,所以可以證成宗法。“果性因”是指以果的理由推測因,比如“他山有火,已有煙故”,火被山擋住可能看不見,但可從升起的煙推測出有火。“不可得因”(或“未緣到因”)是指主體認知不足或客體定無而無法得到的因。王老師指出,法稱所說的“果性因”與“不可得因”相互兼容指向“無限”,比如:“煙”之所見,非眼所見;盲人有眼,何以不見? 這裡,經典邏輯賴以存在的“類”被“破”了。“果性因”不同于漢傳唐疏之“了因”,“唯識無境”“如燈照物”。

在講座第三部分,王勇老師對中國古代邏輯中的“動力因”研究進行了分析。中國邏輯的源頭應該追溯到《周易》,其中的陰陽是人類最早的符号邏輯,精微至廣大,三千多年來生生不息,從未中斷。陰陽将本原意義的因轉化為永恒運動中互補意義的依賴關系,此種關系通過“在場”事物的“橫向抽象”(如五行、八卦)分離出具有強制意義的依賴關系,即所謂的“因果”。關于中國邏輯的主體内容學界至今尚有争議,王老師認為,其高級形式應是北宋王安石所概括的“耦中有耦”:“不同元素的同一屬性是兩兩相對的”,且“每一元素的不同性質,如‘氣’與‘味’之間也存在着對立”。”根據“耦中有耦”可以發現“耦性”兼容着屬性意義的因和本原意義的因, “耦性”可通過範疇的運動消解悖論,克服亞氏邏輯的離散性,進而保證理性思維推理、論證過程中的連續與自由。

王勇老師認為,毛澤東的《矛盾論》紮根于中國邏輯,其“差異就是矛盾”的思想,既有中國哲學重“橫向抽象”為特征的自由進取,如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區隔;同時又有黑格爾哲學由“縱向抽象”演繹出的“量變質變規律”,以及“新生事物必将戰勝舊事物”的執著。這種中西傳統辯證法融合産生的嶄新的第三種辯證法,實為當代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戰略性的邏輯思維工具。

王勇老師曾經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戰略管理系博士後,在講座第四部分,王勇老師闡述了上述研究成果對于戰略學研究與當代戰略思維的意義。戰略學研究是尋求目标與事實之間的規則與動力,其目标遵循有限性原則,有限性是有效性的保證,這一點與“未來學”以及所謂的“玄學”有本質的區别。戰略目标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責任人、時間限制以及可以清晰描述與計量的結果。關于“事實”的取舍,戰略學不同于人口學、統計學研究中的“慣性”“趨勢”,也不同于經濟學、社會學研究中的“假設機制”及“社會事實”,它需要的是能與戰略目标建構因果關系的具體的“事實”,因而因果關系中的“動力因”的傳遞性、持續性對戰略牽引、戰略循環的影響就有條件成為戰略管理的重要抓手。戰略管理實質是動力無限性與目标有限性辯證關系的把握,關鍵在于化被動為主動。面對“無定”,“形式偶然”是主體相對穩定的“意圖”或“目标”,“動力偶然”是“事實”與“意圖”之間克服阻力能動的無限求索。面對偶然的逃逸,“形式偶然”是“動力偶然”的現實呈現,戰略管理需要“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在幽暗中發現光明,進而實現對“形動偶然”的有效捕捉。

在講座最後,王勇老師作為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遠望15年中國發展研究”課題組成員,運用其關于“動力因”研究的成果,生動闡釋了當代中國人口發展戰略應有的思考:“戰略研究的本質是動力無限性與目标有限性之間的辯證關系的把握,關鍵在于化被動為主動”。王老師所撰“中國應否設立本世紀末20億的人口發展戰略?”白皮書,已于2023102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并得到了廣泛關注。



在講座的評論與問答環節,王恒老師首先發表兩點感言。一是知識與視野的拓展。他對王勇教授深厚的學識與獨到的見解表示敬佩,認為該場講座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對一系列關鍵哲學概念的新穎理解,不同于以往“原因與結果”的表述,王勇教授抽象出“目的與結果”的核心命題使“動力因”得以“敞開”,提出了許多挑戰傳統哲學認知的新觀點。這些觀點的提出拓寬了我們的視野,促使我們對許多哲學問題展開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思考。二是邏輯、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融合。王勇教授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就是邏輯與哲學确實可以放到更大的社會科學範圍進行讨論。不僅可以對諸如人口問題、社會制度理解提供分析,也可以為國家的戰略性發展提供理論思維工具,從而發揮諸多學人所期望的經世濟用之功能。随後,翟奎鳳老師結合其對中國哲學的研究,發表了他對于動力因研究的相關見解。他指出,中國古代對于“神”這一觀念的讨論有許多内蘊着王勇教授所闡釋的動力因的讨論,比如《周易》裡說“陰陽不測之謂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宋代哲學家張載認為“神則主乎動,故天下之動,皆神為之也”。王克喜老師也發表了簡短的評論,他指出東西方邏輯的差異是比較邏輯學研究的重心,以往的研究基本隻關注形式因,而王勇教授從動力因角度所做的研究,使我們更能夠關注以往忽視的“目的”與“結果”等問題,這有助于因明邏輯和中國邏輯的相關研究取得新的成果。

王勇老師對三位教授的評論表示衷心感謝,并就在問答環節中同學提出的“擁有無限内容的命題表達式本身是内容性的還是形式性的”這一問題做出了詳細解答。他闡明内容與形式永遠是對立統一的,不存在沒有内容的形式,也不存在沒有形式的内容。而若從康德主義的角度理解形式與内容的關系會造成極端性誤解,這種誤解對于實際生活與學術研究都有一定傷害。王老師以克勞塞維茨《戰争論》與德國近代曆史為例,說明這種思維方式可能導緻的嚴重後果,其中的道理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張建軍老師在主持講座的過程中,對王勇教授的生動精彩的講座和師生的評論與研讨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場講座與讨論凸顯了比較邏輯與比較哲學研究的重要價值,希望能促使更多師生投入到相關研究中來。張老師指出,王勇教授通過上述動力因研究所獲得的戰略學與戰略思維成果,不僅應用于本次講座最後讨論的當代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也典型地體現在他關于“寺家關系”“寺家網絡”的創新性研究,同時也應用于其擔任董事長的企業戰略管理之中。正是基于上述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的深刻體會,王勇教授對邏輯與哲學的基礎地位與社會文化功能形成了系統、深刻且獨到的見解,并緻力于推動國内邏輯與哲學事業的發展。張老師介紹了“伟德betvlctor网页版‘疆生’邏輯與哲學發展基金”的簽約情況,得到師生熱烈歡迎。周愛群書記、王恒主任代表哲學系全體師生對王勇教授表達衷心感謝。

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撰稿人:胡嘉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 邏輯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