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母校建校117周年。校慶期間,我參加了學校團學系統的校慶座談會。在鼓樓校區,漫步在校園内,樹木還是那麼蒼翠挺拔,教學樓、西南樓、學校圖書館,還是那樣的熟悉。不知不覺,進入南大哲學系學習,距今已有四十個年頭了。
我們七九級進入南大哲學系的學生,是恢複高考以來的第三屆學生。我們班有32名同學,也是系裡前後幾屆人數比較少的一屆,比較“袖珍”。彼此的年齡相差也很大,小的十七八,大的也接近三十,有的是剛剛高中畢業進大學,有的已經在工作崗位上工作了一些年頭。能進入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學習,大家心裡的那份興奮是不言而喻的。進校之初,寝室裡的“卧談會”,海闊天空,經天緯地,笑聲、争吵聲、打呼聲混成一片。
哲學系名師很多,許多老師在學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初始學原理,給我們講授《辯證唯物主義》這門課的是孫伯鍨老師。他講課幾乎不用講稿,兩隻手撐在桌子上,一講一上午,雖然講話音調不是很高,但是對基本原理的深刻剖析以及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演,不知不覺把我們帶進了哲學思辨的海洋之中。
教我們曆史唯物主義課程的是李華钰老師和步惜漁老師。李老師講課條理清晰,逐層展開,邏輯結構謹嚴。步老師講課時,着力引導我們把握唯物史觀的一些重要觀點。記的當時就誰創造了曆史,英雄人物在曆史上的作用等話題,步老師和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讨論和争論。
胡福明老師給我們講《哲學筆記》,教了我們一學期。胡老師講課帶着無錫鄉音,重音突出,語氣堅定。當年,胡福明老師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一文,引發了全社會關于真理标準問題的讨論,促進了全國的思想大解放。能親聽胡老師講授,既感榮幸,又深受鼓舞,對哲學的魅力有了新的認知。後來,嚴強老師接着給我們講《哲學筆記》,分析透徹,猶如逐層剝筍,也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西方哲學史》和《中國哲學史》,都是哲學專業的主課。先後有許多老師接力講授。《西方哲學史》,先後由夏基松老師、朱亮教師、戴文麟老師、翁熙等老師講授,從遠古到馬克思之前,西方哲學史代表人物的時代背景、主要觀點、思維特點、理論價值、理論缺限,一一娓娓道來。《中國哲學史》則由閻濤老師、顧曼君老師等講授。老師引領我們觀察,數千年來,大師疊出,流派紛呈,陰陽交織,相互影響、滲透,構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哲學思想史的絢爛圖景。正是在這種學習、思考和比較中,使我們體會到,要用曆史的眼光去看先哲的理論探索及其理論缺限,從史論結合的角度認識人類思想文明的演進,在思想發展的進程中體認中國思想的特色和獨特的光芒。在比較鑒别中認識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真理性光輝。
講授《形式邏輯》這門課的是郁慕镛老師,講課嚴謹、犀利而雄辨。在正面闡述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知識的同時,往往會舉出許多違背形式邏輯的一些例證進行教學。有時也指出中央級報刋行文中的邏輯謬誤,分析透徹、獨到,使人折服并深受啟迪。
宋林飛老師給我們講授《社會學》,從哲學原理的視角研究社會現象,關注社會問題,并帶領大家去南通進行社會調研。十來天的社會調研,同學們加深了對一些社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也從中學習了社會學調研的基本方法,同學之間也增強了互動,增添了情誼。
學習哲學,既要掌握知識點,更要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善于找到事物的内在聯系,把握規律性。現在回想起來,系裡在培養我們的思辨能力方面,确實是别具匠心的。首先是加強專業知識的讨論。主講老師講過後,會有專門的答疑輔導課,就某些原理、概念、範疇進行答疑輔導,并引導大家進行讨論、争論。記的當時甄鵬老師就常來我們課堂上和寝室裡和大家讨論、争論。有時在課堂上沒弄明白的問題,聽甄鵬老師一分析,便豁然開朗了。其次,系裡很善用考試這個導向指揮棒。“辯證唯物主義”是剛開始學的一門主課,學完後,被告知進行抽題卡口試。厚厚一本書,那麼多原理、概念、範疇,怎麼準備?無法猜題,無法偷賴,必須全面準備,力求融會貫通。于是,同學之間,在各自準備的基礎上,有的你問我答,有的互相研讨,有的“刁鑽”發問。考試那天,一大堆題卡,随機抽一張,共有兩道題,準備15分鐘,向兩位主考老師陳述,并回答老師的發問。通過這次考試,大家知曉了,唯有真正弄懂基本原理并把握其内在聯系才是學習哲學的正确途徑。說到考試,還有一次印象深刻的經曆。那是李華钰老師教我們“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這門課,課程結束時,李老師告訴我們進行開卷考試。聽說是開卷考試,大家稍微感到踏實一些,反正開卷嘛!考試那天,李老師在黑闆上隻出了一個問答題目,可是題目的内涵卻貫穿全書。如果沒有對這本書的深入學習和透徹理解,沒有一定的歸納分析能力,縱然開卷也是無解,抄也沒法抄。因此,學習哲學,既要加強知識點的學習,更要注重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回首學習曆程,我們體會到,哲學系對學生的培養,注重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能力、學習研究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注重綜合素質教育。正是這樣的教與學,使我們獲益終生。
名校多名師。誠如哲學專業課強化了我們的專業素質,而非哲學專業課程的學習,也給了我們豐富的滋養。大一語文課,是匡亞明校長親自倡導,并在全國高校開辦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學新生語言文學的綜合素養。教我們大一語文課的是中文系的吳翠芬老師,她講起課來深情并茂,普通話裡夾着些許安徽口音。尤其是講授古詩詞,信手拈來,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有很強的感染力。在她的鼓勵下,同學們加強了中外文學名著的課外閱讀,增強了語言文學基礎知識的寬度。在講授元曲《牡丹亭》一課時,她一邊講述,一邊帶着錄放機現場播放昆曲。情景相融,雅韻交織。
初教我們英語的是金陵神學院的莫如喜老師。她的目光裡總是洋溢着慈母的光芒,親切而溫和,不急不躁,善于鼓勵,這給了許多從零基礎開始學英語的同學以很強的自信。她講的諾亞方舟的故事,至今都記憶猶新。
不同于一般的文科生,哲學系的新生還要學習高等數學,教我們大一數學的是數學系的馬傳漁老師。他幽默而活躍,講課恢諧生動,深入淺出,先用幾周的時間把高中的數學内容串講一遍。聽他的課,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了嚴密的數學知識。
教我們黨史課的是馬列室的王德寶老師。他講課總是慷慨激昂,繪聲繪色,“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重大事件、重大戰役,猶如現場重現,如此紅色基因的教學,生動而富有情懷,令人難忘。
南大的學術氛圍和學習氛圍還體現在高品質的選修課,以及豐富、專業、開放的學術報告講座上。選修課結合專業需求及個人偏好,是拓寬知識視域的重要渠道。記得有一門《西方美術史》的選修課,由南師大左莊偉老師主講,跨年級、跨學科的同學聚在一起,大教室裡,總是擠滿一屋子人。在專業課講座上,我們聽到最珍貴的一次講座,便是我們的老系主任孫叔平老師的講座。孫老師在哲學界是泰鬥級的人物。所謂北有艾思奇,南有孫叔平。人稱聽他的講演,猶如專家著文,嚴謹而深刻,記錄下來,便是一篇文章。我們有幸親自聆聽大師講座,果然如是,史論結合,妙語疊出,深遂而嚴謹,絲絲入扣,印象深刻。
人才的培養是個系統工程。哲學系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在于着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同時也很注重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我們當時的黨總支書記是潘潔老師。印象中潘老師知性而幹練,講話時聲調不高,但語氣中透着堅定。她常常教育引導大家,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而且要加強思想品德的修養。最初擔任我們班主任和輔導員的郭廣銀老師,待人特誠懇、親切。她時常走進學生的寝室,聊天談心,關注學生的學業、家庭、生活,問寒問暖,助難解困。後來,周遊老師、宋曉蘇老師、宋林飛老師先後做過我們的班主任和輔導員。系裡重視加強學生黨團骨幹隊伍的建設,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進校時,我們班上隻有兩名黨員,臨畢業時,32名同學中,已有十多名黨員。
哲學系四年本科的學習,奠定了同學們哲學素養的良好根基,經受了科學思維方式的訓練,更形成了可持續的學習能力。畢業以後,同學們不忘母校、母系的教悔,在教學、科研、黨政工作等諸多崗位上努力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哲學思維和哲學智慧。尤其是得益于良好的哲學思維功底,一些同學轉入法學、社會學、佛學等領域的教學科研,著書立說,卓然成家,成果頗豐。
四十年過去了,我們同學已從青春少年變成或逐漸變成花發長者。然而,哲學系一年年迎來送往,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同行。時代的課題,哲學的使命使她活力依然,永遠年輕!
回眸過往,思緒萬千 。身處全國各地的同學,有一個共同的聲音從心底發出一一一祝福母校!祝福哲學系!
作者簡介:劉文平,1979年進入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學習。曾任《新華日報》社副社長、黨委委員、江蘇省新華日報報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群衆》雜志社總編輯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