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大新聞網)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布了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薦選題目錄》,在全國數百家出版社選送的項目中遴選出“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20個,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教授洪修平所著《中國佛教與佛學》(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出版社2016年10月版)和《中國佛學之精神》(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版)也在此之列。此前,洪修平有四本著作已翻譯成外文,并有多種外文的學術論文發表,大力助推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走出去。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主要類别之一。外譯項目旨在集中遴選譯介代表中國學術水準、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學術前沿、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學術精品,資助中國學者相關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并進入國外主流發行傳播渠道,有效推動中國學術走出去,深化中外學術交流與對話,增強中國學術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此次入選的《中國佛教與佛學》是“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孔子新漢學”叢書之一種,本書追溯了中國佛教和佛學的印度之源,并對印度佛教和佛學的中國化進程、中國佛教漢傳藏傳和南傳三大系的曆史演變和思想創構、外來佛教與中國固有思想文化的交融、中國佛教的佛學基礎、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之學,以及中國佛教的特點和精神等做了系統而又簡明扼要的探索和分析,較為全面地展示了中國佛教和佛學曆史的生動畫面和豐富内涵;《中國佛學之精神》系統梳理了佛教在與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中形成的中國佛學精神,深入分析了中國佛學的圓融精神、倫理精神和人文精神等及其在不同佛教宗派和不同理論學說中的體現。
洪修平表示,中國佛學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來佛教傳入中土後,經過兩漢時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依附、迎合與調和,魏晉南北朝時期與傳統儒道的共存并進、沖突交流,隋唐時期的相互吸收、獨立創新,以及入宋以後的融合滲透、三教合一,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質的中國佛學理論。中國佛學一方面繼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寬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從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學精神。
據介紹,《如來禅》通過對“如來禅”的論述,增加了讀者對整個中國禅乃至中國文化精神的了解。書中所述的“如來禅”,在中國禅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其重要性不僅在于它實際上是流傳廣泛的惠能南宗禅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主要來源,而且在于它是早期禅學向禅宗過渡、實際上也是印度禅向中華禅演變發展的重要環節。《禅學與玄學》則通過對禅學和玄學的具體分析和研究,以曆史叙述與比較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禅學與玄學的源流、特點、異同及其相互滲透、相互融攝提出了看法,并由此對禅學與玄學在華夏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作出評價。
《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則是洪修平的代表作之一,是改革開放以後國内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禅宗思想研究的學術專著,在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曾獲得全國首屆“湯用彤學術獎”、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并入選“改革開放以來伟德betvlctor网页版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中華佛教史?隋唐五代佛教史卷》則是多卷本《中華佛教史》中的一卷,由洪修平擔綱,組織國内相關研究領域最優秀的佛教學者參加。《中華佛教史》是由季羨林、湯一介擔任總主編的“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曆時15年潛心編纂而成。全套書共11卷,約500萬字,上起漢魏,下及近代,不僅涵蓋了佛教在我國多民族的傳播,以及在日本、朝鮮等國的發展,而且對佛教藝術、文學等進行分卷論述。《中華佛教史——隋唐五代佛教史卷》詳細論述了我國隋唐時期佛教的發展,宗派的創建,主要高僧的著述、相關的佛教思想以及佛教對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傳統文化、政治政策的影響等内容。因其在全套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代表性,使其成為全套書中外譯的三卷本之一。
除此之外,洪修平發表的200多篇學術論文,不僅有中文論文,還有英文、日文、韓文和俄文等多國語言的論文,為世界認識當代中國、了解中華學術搭建了橋梁,有力地擴大了我國佛教文化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