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   

講座回顧:良知呈現論批判

發布者:孫寅發布時間:2019-09-17浏覽次數:1762

    2019916日晚,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東林學術沙龍”博士論壇第四期如期舉行,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李海超作了有關“良知呈現論批判”的學術報告。


首先,李老師由現代新儒家對良知呈現論的普遍認識以及良知假設論的反叛而引入。良知呈現論是現代新儒家學者們接續宋明理學的一種普遍的心學路徑,李老師概括性地舉出了熊十力、方東美、牟宗三、唐君毅等諸家思想圍繞該主題的相似性解釋。然而在20世紀初葉,馮友蘭在與熊十力交談時曾提出一個命題:良知是假設。在牟宗三對此事的回憶中記載,“熊先生聽之,即大為驚訝說:‘良知是呈現……’。” 事實上,在牟宗三對于熊、馮二者良知呈現與良知假定的分歧的記述中,良知假定的論說在當時甚至是一種“笑話”。可以認為,良知呈現論是現代新儒家哲學的較為普遍的一種共識。

進而,李老師接着馮友蘭的觀點而談了對于良知呈現論路徑的認識。他認為馮友蘭對良知呈現論的批判不是誤讀。甚言之,當代儒學的發展應該走出宋明理學的範式,去接洽經驗世界和生活場景。李老師遍舉了良知呈現論的三個面向及馮友蘭的批判:其一是良知乃是本體。馮友蘭認為作為“宇宙的心”的良知是沒有的,而作為“宇宙中的心”是有的,但是卻不具有本體地位。其二,心具全理。馮友蘭認為良知不可能具足全理,它是有限的。其三,良知呈現。馮友蘭認為良知并非純粹依靠頓悟的,因為“負的方法”必須在思至窮盡處發端。

有見于此,李老師認為良知作為存在和價值的本體是不可能的。其一,良知作為一種德性範疇,無法擔當存在的本體。因為德性本身是有限的,不具有本體的規定性,故此以良知為本體開顯的隻能是善象,不能創生出完全的存在。所以,良知沒有作為存在之本體的合法性。其二,以道德構建形而上學的意圖本身即是觀念自身的倒錯。依我們的經驗,很多道德觀念本身是形而下的,比如“義”。思孟學派嘗試将“義”内在化,但事實上它無法内在化,必須經由外在的行為、後天的刺激或者積累式的重塑才能實現“義”。道德本身無法構建“道德形而上學”,這是一種觀念的誤用;如有可能也隻可能參與構建“道德的形而上學”。因此,良知作為價值本體也是必須商榷的。否則從現象上看,為何曆代大儒對良知的論說衆說紛纭?為何同樣的良知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最後,李老師表示,一個無限者是無法被有限者來經曆和訴說的,良知作為道德形而上學無法為存在和價值立法。換言之,良知或許可能呈現,但并不一定是先天的,更不可能是本體。進而他提出,哲學不接洽形而下的生活與經驗,就隻能固步自封,落後于時代。當前對于宋明理學的研究需要把道德“看低一些”,正如對待啟蒙時代的理性一樣,道德在某種程度上也需要“祛魅”。

此外,李博士與在場師生就道德系統離開曆史語境能否成立、如何看待麥金太爾對情感主義的批評、如何利用經驗主義和邏輯觀念對觀中國哲學傳統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讨論,學術氛圍頗為濃厚。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