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9年秋天進入南大哲學系成為林德宏老師學生的,但與林老師的師生緣是從86年讀他的《科學思想史》開始的。當時,我還在東大讀自然辨證法研究生,89年到林大工作後開始從事環境倫理學研究。91年,在原南大哲學系周思國老師的舉薦下,我參與了林老師主編的《高科技知識叢書》一本分冊的編寫,第一次與林老師面對面接觸,聆聽他富有激情和魅力的講話,對林老師很是敬慕。99年江蘇要培養一批骨幹教師讀博士,我的學術研究正好面臨從環境倫理向環境哲學的轉向,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讀林老師的科技哲學方向博士生,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和王岩、張宗明、張成崗一起成為那一屆林老師的學生。林老師每次上課用的都是一張張用工整的林體寫滿要點的卡片,聽他的課不僅能獲得學術知識,啟迪思想,還是一種演講藝術的感染和享受。得到他的幫助和指引,從此使我與自然辯證法研究和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的工作深深結緣。林老師對我的教導和關懷,一直砥砺我前行,尤其他的治學精神更是為我們所景仰。在這裡,我從與林老師近30年的學習交往中,就林老師的治學精神談幾點認識。
第一,以人為中心的學術價值取向
江蘇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30年時,我們出了一本紀念文集,請林老師寫個序言。他在回顧自己的學術思考時,明确提出,我的學術追求是以人為中心。林老師認為哲學、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人文學術,都是人的文化,都應以人為中心。在解釋什麼是以人為中心時,他說一切文化都是以人為出發點,以人為依賴,以人類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人是文化之源,文化之本。這就叫做以人為中心或以人為本。
林老師始終高揚這一人文主義精神,将這種人文精神貫穿在他的學術研究之中。他筆下的人、自然、科學、技術四者之間的關系,都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人的原始本性是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人的自我完善是他思考的歸宿。人是他關心的對象,歌頌的對象,也是他批判的對象。也因此,我們得以看到了他筆下的兒子苗苗和孫子頂頂的生長日記,從中真實的了解到兒童的哲學世界和遊戲世界。以人為中心的學術價值取向,反映了他對人生真谛的關注和人類命運的深刻的關切,對人的價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人文精神是林老師學術品格的基石,也是他做人最重要的品質和最大的人格魅力。林老師豁達仁厚、淡泊名利、積極樂觀、潤澤桃李的人生态度,處處體現了他的人文精神情懷,做到了做人與做學問的統一。
第二、多維辯證的學術思考方法
一個哲學家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思考,思考是一個哲學家最重要的生命形态,但惟有借助一定的思維方法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林老師對問題的思考,常常抓住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範疇,分析其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和相互之間關系的内在矛盾性,進而達到對解決問題的整體性把握。
林老師對物質和精神、創造和協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本主義與物本主義、改造自然與保護自然關系等關系的分析,之所以發人深省,讓人豁然開朗,與他的學術高度有關,同時也和他分析問題的辯證思維方法有關。林老師的多維辨證思考方法是以對立統一的概念或範疇的形式來反映對象的,體現的是一種發展着的思維,整體性的思維。
第三,文、理、哲交叉融合的學術風格
林老師的學術風格主要體現在他倡導的文理哲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上。科學技術哲學、科學史具有高度的綜合性、交叉性和開放性,它介于文理科之間。他認為,科學技術哲學、科學史研究要文理哲并重。他說,科學史是史,自然科學則是理,科學思想主要是科學的哲理,所以,科學思想史是文理哲的結合,文理哲是相通的。在60年的科學技術哲學和科學思想史的學習、教學、研究中,林老師思考哲學,鑽研物理數學,讓愛因斯坦、李約瑟、狄拉克、霍金,讓相對論、量子力學、遺傳密碼、反粒子理論走進自己心中,然後,再通過自己的再創造,用富有哲理的精到表述傳遞給學界和社會。在他的《科學思想史》、《東方的智慧》、《科學認識思想史》、《人與機器》等代表作中,在他做的一次次精彩的學術報告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文理哲的有機結合,科學與人文的融會貫通。
第四,勤讀、勤思、勤寫的學術态度。林老師是當今中國科技哲學界最有影響的前輩大師之一。在我國科技哲學學術界中,林老師以其思維敏捷、觀點獨到,且博學、多産聞名。他是如何取得這樣豐碩的學術成果的?我體會最深的可能就是林老師的三勤。一個人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因素,比如天賦、機遇等,但勤奮是每一個成功者必不可少的素質,林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極其勤奮的人,一直走在問學的路上。他總在不斷地讀書,積累新的知識、新的資源;他總在思考,從書内想到書外,反思過去,追求理想,不斷面向新的現實進行新的思考;他總在寫作,我們讀他的文章,讀他的《哲理随筆●五彩樹》,都能感受到時代的氣息與哲理的啟迪。他的著述貼近社會與人生,文風樸素清新,力避艱深晦澀,體現了求真崇實的學術追求。
林老師講自己是一本書。這本厚重的書中有形的學術成果很寶貴,無形的治學精神更寶貴,具有更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在哲學系百年系慶之際,作為一名50後學子,衷心希望林老師的治學精神同哲學系一代代哲學名家的治學精神彙聚在一起,向世人展現南大哲學系百年積澱的這筆寶貴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