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伟德betvlctor网页版現象學研究所邀請,德國艾希施泰特-因戈爾施塔特大學哲學系教席教授瓦爾特•施瓦德勒(Walter Schweidler)先生在哲學樓314會議室為哲學系師生帶來了題為“同一與差異——後期海德格爾對當代法國哲學的意義”的精彩講座。四川大學的賀念博士為本次講座進行了辛苦的現場翻譯。此次講座屬于現象學研究所發起的“現象學名家系列講座”之一,由哲學系張榮教授主持,王恒教授、馬迎輝副教授以及校内外四十餘位同學現場聆聽了講座。
施瓦德勒教授開宗明義地指出,本次講座将重點圍繞“差異”概念在海德格爾那裡所具有的特别含義,來厘清海德格爾後期思想與法國現象學家之間的思想姻緣。根據這一線索,他将此次演講安排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談論海德格爾對薩特的存在主義式的人道主義的批評與超越,借此引出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的人與存在的共屬關系的問題;第二部分談論“同一者的自身分解”以及“作為差異的差異”在海德格爾那裡的特别含義;第三部分談論列維納斯、馬裡翁等法國現象學家對于海德格爾的“差異”概念的批評與深化。
海德格爾對薩特的存在主義式的人道主義的批評與超越
施瓦德勒教授主要借助海德格爾著名的“關于人道主義的書信”來厘清他對薩特的存在主義與人道主義的批評。薩特主張人的存在先于本質,人是通過自由的選擇而在行動之中塑造自身的本質的。這是對人的能動性因而也是對人的尊嚴的高揚,因而是一種人道主義。但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人道主義把人之人道放得還不夠高,還沒經驗到人的本己的尊嚴,因為薩特僅僅隻是在人的層面上去思考人,遺忘了使人獲得人之本質的那個淵源。這個淵源便是海德格爾後期所謂的Ereignis(本有),亦即存在本身的原初的給予、敞開的活動,它的另一個表達是:es gibt(它給出)。人正是在這一饋贈出存在的原初運作中獲得自身的本質的。施瓦德勒教授尤為看重這一點,認為海德格爾為法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提供了很好的印證,這個觀點就是: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去判斷與決定另一個人是否有尊嚴。如果說尊嚴隻是國家添加到人身上的一個外在屬性,那麼隻要這個屬性被剝奪掉,人就可以不被尊重。但在海德格爾這裡,人的本質不是由任何現成存在者賦予的某種恒定物,而是通過對Ereignis的當下的傾聽與歸屬而成為自身的,這樣的話,人的尊嚴就是本己體認的,獲得了不可通約性和獨一無二性。施瓦德勒教授強調我們不能以主客分立的模式來理解存在的饋贈,把Ereignis與人理解為兩個現成的存在者,一個給另一個以某種東西。應當把Ereignis理解為給予活動本身,人通過傾聽與領受參與到這種給予活動中去,在這種參與中,人才成其所是,并且與存在共屬一體,亦即歸屬于一個獨一無二的“同一者”(das Selbe)。
“同一者的自身分解”以及“作為差異的差異”
施瓦德勒教授指出,我們不能把海德格爾談論的“同一”理解為一個現成化的東西與它自己之間的相等同,這不過是在同語反複。“同一”實際上是一種活動,A=A中的“等于”應當被理解為動詞意義上的“是”(ist),一種起着綜合和統一作用的中介活動,從而使得每一個存在者處在與自身保持同一的關系中。這就把思考的焦點轉向了那個起着綜合和統一作用的中介活動,并且最終回溯向使得“一切是一”的那個“一”或“同一者”(das Selbe),諸如邏各斯、上帝、絕對精神、強力意志等等。在海德格爾早期思想那裡,是此在的展開活動建立了存在者之間的因緣關聯指引,讓每一個存在者各成其所是;到了後期思想,則是存在本身的敞開與給予活動發送出了存在者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将Ereignis命名為“同一者”,實際上就是一種自身澄明而又自身遮蔽的顯-隐二重性運作,一種差異化的分解(Austrag)活動。從這種分解活動中區分出的始終是存在者,而分解活動自身,則是被命運性地遺忘的。施瓦德勒教授指出,存在本身的顯-隐二重性運作中的原初的分解活動,也就是“作為差異的差異”。“作為差異的差異”并不是屬人層面上的區分活動,而是使得存在論差異得以可能的那個差異化運作本身。分解發生在哪裡呢?在同一者自身之中發生,從自身之中出發,并且返回于自身。
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的法國影響
在講座的最後部分,施瓦德勒教授簡要地概述了法國現象學家對于海德格爾的Ereignis以及“作為差異的差異”的接續、反思與深化。
列維納斯認為海德格爾探讨的差異依然是“同一者”之中的差異,因為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最終都歸屬于Ereignis那樣一種無人稱的匿名運作。這就使得海德格爾并沒有真正走向差異本身。此外,在海德格爾那裡,時間意味着一種“到時”,意味着Ereignis的時機化的發生,人通過參與到Ereignis的發生運作之中而自身實現;在列維納斯那裡,時間則意味着作為差異本身的絕對他者對于“同一”的時間的中斷,與差異的遭遇并不導向對差異的融入,而是導向自身的移位、自身的喪失。
馬裡翁認為海德格爾對“es gibt”(它給出)這一表達式的強調會使人産生誤解,導向一個給予者。馬裡翁本人則單獨強調“被給予性”本身,并且由此發展了飽和現象、呼喚-回應結構、反向意向性等一系列想法。
在兩個小時的精彩演講之後,圍繞着老生常談的“主客模式”還值不值得作為當下思想始終要針對的靶子、“分解”與“區分”兩個概念之間的差别、現象學在德國思想界的當下境況等問題,施瓦德勒教授與在座的師生之間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交流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