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上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青年哲學家工作坊”第二期在倫理學學科工作室舉行。本次工作坊的主講人是武漢大學伟德betvlctor网页版的李勇老師,所讨論的是他的最新論文《需求、責任和權利》。論文首先分析需求和責任的關系,指出需求本身并不能推導出責任,還有其它一些變量需要考量;而一旦加入這些變量的考量,很多責任就變小甚至消失。其次,論文認為,權利所具有的特定屬性,保證了我們免于承擔很多責任。如果我們認為權利具有非工具性的價值的話,我們則不能夠犧牲權利,也就不能對他人強加很多責任。最後,論文提出修正原則,論述隻有當運用權利導緻那些有需求的人過得更糟的時候,我們才有責任去救助。根據這個原則,我們看見一個小孩子溺水,即使可以輕易地救助她,我們也沒有責任去救助。
工作坊由韓玉勝老師主持,參加者包括南大哲學系和政府管理學院老師和研究生等共二十餘人。聽衆對李勇的論文提出了諸多疑問和質疑,李勇一一作了回答。工作坊氛圍認真深入且不失風趣活潑。
工作坊開始,韓玉勝簡單介紹了李勇、他所提供論文的核心觀點及工作坊的宗旨和工作機制等。之後李勇首先就文章的起筆背景作了簡單的交代,他說到,文章的問題意識源于現實的社會關懷,即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所面臨的以需求為基礎的責任與個人權利之間的沖突問題(比如,老師在哪些情況下可以不滿足學生的需求?孩子在哪些情況下可以不滿足父母的需求?);其次,李勇說到,文章也關涉到理論層面的沖突,即功利主義和權力理論之間的不一緻;同時,李勇也說到文章所讨論的問題也關系着何為美好生活的人生意義問題。
之後,工作坊進入提問環節。韓玉勝首先提出了“責任”概念辨析的問題,即如何區分道德責任和責任;韓玉勝也提出,生活中,關系也可以作為産生責任的基礎,但這一維度文章似乎并未讨論。王東華則具體提出了,基于需求所産生的是道德責任,而權利更多是一個法律概念,所以文章所要解決的需求和權利之間的矛盾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矛盾,而隻是不同層次上的要求而已。姚城提出了自我的身體擁有權和财産擁有權之間的異同的問題。樊立蒙則以沙漠中水的例子來質疑文章“過的更差”的界定。汪洋則提出,是否存在道德的中立地帶,即是否存在某些行為,其所為是道德的,但不為卻不是不道德的。胡星銘則質疑文章中所提出的“救落水小孩”和“資質平庸”之間類比的合法性,及“無知之幕”之後道德判斷的問題。金昕則提出“過的更差”則是一種陌生人原則,而且文章所提出的修正原則并不符合經濟學上的邊際效應要求。劉芳則提出,在道德直覺上,允許别過的更差有時也要承擔道德責任。陳肖生副教授則首先提出了一個外部批評,即文章的立論是基于對權利的假定,但财産權的界定本身是與責任和需求不可分的;其次,陳肖生提出,文章的核心論點“不會變得更糟”隻适用于兩個行動者之間一個施動一個受動的情形,而無法解決多個行動者之間互相作用的問題,即集體責任的問題;最後,陳肖生也指出了其“不使其變得更糟”的原則并不适用于财産權之外的權利的行使問題,比如說自由遷徙的權利雖然有時會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過得更糟,但并不因此而應承擔責任。周理乾則指出,文章所提出的修正原則無法解釋某些道德直覺,如孟子所說的基于恻隐之心而産生的道德責任。黃偉韬則認為文章中所說的修正原則是一種後果論,而文章又提出了德性要求,因此文章可能存在兩種道德理論之間搖擺的問題。吳露晞提出了“慈善”概念的辨析問題。韓玉勝補充提問,老弱病殘孕專座的問題。
在聽衆完成提問之後,李勇按照提問順序對所有問題做了回答。針對韓玉勝的問題,李勇首先承認,愛心專座上乘客有首先讓座的義務;其次,他也承認文章所提出的責任即是指道德責任,但韓玉勝認為,文章所提到的責任并不限于道德責任;最後,李勇坦誠“關系”本身可以作為産生責任的基礎。陳肖生則追問,其理論模型是否适用于需求的責任與财産權之外的權利之間的沖突問題。針對王東華的提問,李勇回應說,他認為存在道德權利,所以其文章所體現的需求和權利之間的沖突并不是道德要求和權利要求兩種不同層次要求之間的沖突問題;同時李勇認為,需求在原則上(by principle)能作為産生責任的基礎,但李勇不認為需求可以作為主張權利的基礎。對姚城的問題,李勇回答說,自我的身體本身是每個人的基本财産,但身體又是一種特殊的财産,比如說,人們并沒有完全買賣自己身體的權利。樊立蒙“過得更糟”的辨析問題,及正常競争所導緻的變得過糟并不産生責任的問題,李勇則回應說,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進行具體的歸因。針對汪洋所提出的是否存在道德的中立地帶的問題,李勇則回應說不承認中間狀态。針對胡星銘的兩個問題,李勇首先回應說,正如我們不批評不救落水小孩的行為一樣,我們也不批評資質平庸的人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才智;其次,李勇認為,羅爾斯的無知之幕設計所體現的是一種反思的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針對金昕所指出的,文章中的原則并不符合經濟學上的邊際效應的要求,李勇則認為,邊際效應要求并不符合我們的道德實踐和道德直覺,而隻是一種基于功利主義模型的要求。針對劉芳的問題,李勇則以道德直覺的不确定性和複雜性予以回應。吳露晞的“慈善行為”的辨析問題,李勇則指出,在直覺上,慈善行為體現為其所為會獲得贊揚,但其不為卻不會受到批評。但這不是概念上的辨析。黃偉韬的問題,李勇則認為,其修正原則恰恰是非後果主義的,他的立場是放棄美德走向反後果主義,而後果主義與美德倫理學具有理論結構上的相似性。針對陳肖生副教授的提問,李勇分别回應說,首先,如果陳肖生的問題預設成立,即需求本身構成對權利的界定,那麼文章的理論框架将被摧毀。但文章的主要關注點不是對财産權的嚴格界定,雖然文章的理論模型的更大适應性依賴于對财産權的界定。不過,李勇也承認,直覺上,在财産權的原初獲得時更需要考慮需求問題,而在财産買賣時則相對較少地考慮需求問題。關于集體責任的問題,李勇認為,個人是負有責任的,個人雖非直接的唯一原因,但道德直覺仍要求個人承擔責任。胡星銘從中引出了銀行擠兌的問題,李勇則回應說需要進行嚴格地歸因分析。與之相關,在回應陳肖生的第三個問題時,李勇仍要求進行嚴格的歸因分析。
李勇是武漢大學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副教授,在St. Louis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其學術興趣主要是道德哲學,同時對中國哲學、政治哲學、宗教哲學中的問題感興趣。他同時擔任《哲學評論》的副主編和編輯部主任和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的書評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