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日至2日,“中國曆史研究院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宗教學學術系列講座”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薛光林樓401會議室線下召開。會議由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宗教學系楊維中教授主持,清華大學沈衛榮教授、四川大學蓋建民教授、北京大學張志剛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卓新平學部委員先後進行四場講座。講座内容涵蓋了宗教學研究的多個熱點問題和重大問題。
圖01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會場
一、
4月1日上午,由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宗教學系、伟德betvlctor网页版水西佛教文化研究所舉辦的“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宗教學學術系列講座”在哲學系401會議室舉行,首講由清華大學中文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沈衛榮教授主講,講座題目為“全球史觀與佛教研究——以漢藏佛教視域中的觀音崇拜為中心”。
講座開始,沈衛榮教授介紹了目前國際佛學的三大領域即印藏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針對目前的研究形式,沈教授認為印藏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顯教、密教等種種界定,存在許多局限,學者應當用全球史觀來研究佛教,即把佛教作為整體和發展的過程。這是沈教授舉倡的漢藏佛教研究進路。
在講解漢藏佛教研究方法之前,沈老師介紹了全球史觀。沈教授認為,在傳統對認同的構建中,更多是對差異性的強調——這是一種“認異”,這也往往導緻有意無意,甚至故意忽略相同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對“認同”的解構,打破現有的民族、地域、國家等界限,恰恰是更強調它們的聯系。由此來看,全球史觀的目的不是解構原本的認同,而是更好的、正确的建構。沈衛榮教授認為,全球史觀的方法論同樣适用于佛教研究,也就是要打破以往的佛教研究框架,把佛教研究作為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而漢藏佛教研究就是這種方法論的具體實踐。
針對以往印藏佛教學者以及漢傳佛教學者的質疑,沈教授認為漢傳佛教存在漢化的内容,但根本義理上并沒有脫離印度佛教,藏傳佛教亦是如此,因此兩者在根本層面的義理上仍然是一緻的,它們既有共同的基礎,又有不同的發展。這是漢藏佛教研究可以實現的基礎。
對于漢藏佛學研究,沈教授提出了三道次第:第一,漢藏佛教交流史、藏傳佛教“中國化”曆史過程研究、漢藏佛教文獻對勘,構建與印藏佛學相對應的漢藏佛學學科。第二,作為一種創新傳統的漢藏佛教的發現:敦煌佛教、西夏佛教、 回鹘佛教、蒙古佛教,多語種佛教文獻比較研究和曆史建構。第三,打破印度、漢傳、藏傳佛教的壁壘,整體和内在的進行漢藏佛教比較研究,從對漢藏、顯密佛教之義理和修持傳統本身的探究,來看它們的共通和不共之處。
之後,沈衛榮教授指出,漢藏佛教中都存在的觀音崇拜充分說明兩者的共通與差異,是很好的研究範例。沈教授從觀音菩薩的崇拜和儀軌和真言信仰等方面展開讨論,描述了對于同樣的信仰對象,漢藏兩地發展出了不同的修法體系。最後,沈衛榮教授指出漢藏兩地修法雖不同,卻同樣來源于對觀音菩薩的信仰。這種根本上的一緻性,也是漢藏佛教能夠圓融互通,漢藏佛教研究方法能夠可行的根本所在。
提問環節中,在座學生積極提問,會後楊維中教授進行會議總結。在現場熱烈的掌聲中,講座圓滿結束。
圖02 沈衛榮教授進行講座
二、
4月1日晚,講座第二講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教育部****特聘教授、《宗教學研究》主編、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蓋建民教授為南大學子帶來一場題為“關于當代道學研究前沿問題的思考”的講座。
在講座中,蓋建民教授首先講述了當代道學研究亟需回應的七個基礎性問題:道教的起源與道教形成的标志問題、道教曆史的分期與盛衰興替問題、道教的教理教義問題、道教的教制問題、是否存在統一的道教、道教與民間宗教(信仰)的關系問題、當代道學研究的模式問題。接着,蓋教授介紹了當代道學的研究方法,分别有以下幾種模式:T-P、T-F-P、T-H-F-P、T-H-F-P-P。蓋教授主張要把T(文獻)與F(田野調查)相結合來研究道學。
其次,蓋建民教授從中國道學現狀出發,闡述了百年道學研究的新氣象。學科建制上,從“偏門”、“險學”到“顯學”;學科體系上,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研究方法上,從“單一視角”到“多元整合”;研究範式上,從“宏觀叙事”到“微觀實證”;中西比較上,從“模仿追趕”到“并駕齊驅”;研究立場上,從“相互漠視”到“相互借鑒”再到“本土立場”。
之後,蓋建民教授提出道學研究的熱點與學術研究前沿問題。道學本身具備豐富的文獻資源,随着學術發展,這門學科的邊界在不斷擴大,發展出道教經典、道教史、道教科技等十二分支。道學研究的前沿值得探讨,總結來看,其具有“國際化”、“本土化”、“在地化”的趨勢。
最後,蓋建民教授對當前道學研究方法與話語體系進行反思,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微觀與宏觀研究并舉;二是堅持中國傳統方法與借鑒外來方法并舉;三是道教學話語體系構建;四是建立道學研究“中國學派”何以可能。
提問環節中,同學們提出了關于ChatGPT與學術研究的關系 、宗教學理論創新對道學學術發展的推動等問題,蓋教授一一耐心解答。楊維中教授總結,蓋教授給南大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的報告。蓋教授關于當前道學研究的思考,極具前沿性和啟發性,讓師生受益匪淺。在熱烈的掌聲中,本場講座圓滿結束。
圖03 蓋建民教授進行講座
三、
4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張志剛先生進行了題為“‘兩個大局’視域下的‘文化認同’問題”的講座。講座聚焦于國際國内“兩個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緻力于從宗教學出發探讨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問題。
張志剛教授首先指出,在當代中國,宗教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構建圍繞宗教問題的專業化學術性研究,是中國宗教學學科建設的重大任務。在研究中,要注重“比較宗教研究”和“宗教對話”兩種研究方法。通過專業化學術性的宗教研究,發揮宗教學這門新興學科的巨大潛力,有助于解決全球化過程中我國面臨的重大挑戰和重大問題。
張志剛教授深刻分析了“世界百年大變局”所深含的認同問題。“世界百年大變局”反映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經濟一體化銳不可當、政治多極化日趨增強、文化多樣性不斷強化,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廣泛也更必要。這一曆史轉折已使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社會認同成為國際理論界所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
張志剛教授認為,從國外研究來看,新一輪關于認同問題的大讨論,主要随冷戰結束而展開,從一開始便與“宗教認同”問題相關。他指出宗教問題與民族、人權、原教旨主義、國家民族的分裂與統一等問題相關,其中宗教認同往往跨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成為一個基礎問題。因此,研究世界宗教問題,有助于我們理解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認同觀念,開拓國際視野,進一步思考“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全局”與“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社會認同”的深層關系。
張志剛教授進一步分析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全局”所貫穿的認同問題。這一問題中,“認同對象”首先且主要指“國家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張教授引用我國人類學、社會學開創者費孝通先生對于中華民族作為“自覺的民族實體”的表述,強調了國家意義上的中華民族之中,56個民族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辯證關系。張教授由此提出,就我國學術界的研究現狀而言,這種“諸多民族的融合”和“外來文化的吸收”不但需要以中華文明史的整體視野來展開全面探讨,而且值得從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華民族史、中國宗教史、包括“外來宗教中國化”等諸多角度來展開具體的研究。
張志剛教授提出,若能整合與貫通前述研究成果的核心論點,顯然可以啟發我們更全面、更深刻地闡釋近現代中國社會思想史所蘊含的“時代問題、民族追求與精神脈絡”。而自“作為國家的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以及“現代國家意識的覺醒”之後,貫穿于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一追尋過程的“精神脈絡”,就是不斷構築“中華民族認同”。張教授進而列舉大量革命、抗戰時期各宗教人士面對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問題時充滿時代責任感、民族認同感的表達,認為可以從曆史中發掘出我國宗教的愛國主義傳統,以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
最後,張志剛教授從認同問題與文化自覺意識的關系角度做出總結。張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内外專家學者認識到,重新崛起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而其文明形态是以其深厚的文化傳統作為“根與魂”的。我國學術界已有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以啟發我們在中華民族文化自覺意識與認同問題上進一步深思。
講座後,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楊維中教授做會議總結,在座學生積極提問,與張志剛教授熱烈會談。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徐新教授與張志剛教授深入交流。至此講座圓滿結束。
圖04 張志剛教授進行講座
四、
4月2日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教授進行了題為“中國化宗教學三大體系建設”的講座。講座關注當代宗教學學科建設的學術意義、研究範式和新時代中國特色宗教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從多個方面探讨了中國特色宗教學學科建設問題。
卓新平教授首先指出,建設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範式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意義,涉及到新時代中國特色宗教學的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對宗教學課題進行深入而系統的探究既有理論建構上的挑戰性,也具有中國當代學術發展及其特色形成的創新價值。因此,我們必須緻力于構建中國特色宗教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積極實踐。
卓教授首先讨論了當代中國宗教學話語體系建設的問題。他提出當代中國宗教學話語體系建設的關鍵點就在于要在中國曆史處境中重新認識宗教的文化功能,發掘其思想文化沉澱,弄清其話語言述之表達,這樣才可能找到中國社會所獨有、但可“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以我們的話語“主體性”和“原創性”來引領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讨論。
之後,卓新平教授讨論了宗教學學術體系建設的問題。卓教授提出宗教學學術體系的建設就是要在相關基本理論及科學方法上找出一條對于當代中國特色宗教學發展确實可行的道路。他還強調,這些理論問題的探究不可走純抽象體悟之路,而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尤其要在當代中國宗教工作的實際及實踐中體現出其現實意義,表達出我們學術體系的務實、踏實及堅實。
最後,卓新平教授對于宗教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問題發表了看法。卓教授認為,當代中國宗教學學科體系并非孤立的構建,而必須與整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構建相吻合、相一緻,有着更大的跨學科範圍。因此當代中國宗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跨學科體系需要與其他學科交融互滲、比較對話、與時俱進,把握學科發展的前沿性及創新性,而絕非自我孤立的存在與發展。
講座後,楊維中教授進行會議總結。提問環節中,在場同學與卓新平教授積極互動,在宗教學學科相關的問題上進行了熱烈讨論。讨論結束後,在場師生對卓教授的精彩講座報以熱烈的掌聲。至此講座圓滿結束。
圖05 卓新平教授進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