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至19日,由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伟德betvlctor网页版現象學研究所主辦的“現象學神學轉向”專題研讨會順利舉行,來自港台内陸共十一所高校的十三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讨會并作專題報告。
“現象學神學轉向”專題研讨會現場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系主任唐正東教授為本次會議緻開幕辭。唐主任提到,外國哲學研究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曆史悠久,本次研讨會作為現象學研究所的第一次專題會議,對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有着重要意義。
哲學系主任唐正東教授講話
首場讨論由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王恒教授主持。台灣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遊淙祺教授作第一場報告《神聖與世俗之間的相互糾纏關系》,從艾良德和希克的觀點入手,糾辨了神聖性與世俗性的淵源、區分與聯系,認為神聖性不可孤立于、脫離于世俗性。
台灣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遊淙祺教授
武漢大學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郝長墀教授以Do Phenomenology and Theology Have to Make Two? 為題,其線索在于明晰現象與真理的幾重關系,報告從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與神學》談起,在該篇中,現象學與神學不同,現象學是要提醒神學忠實于自己信仰的對象;及至法國哲學家米歇爾·亨利,現象學即是關于事物從自身之中、依賴自身并顯現自身的學問,即關于自身如何向自身顯現的問題;自身之顯現自身并不在世界中呈現,并非相關于世界之真理,而就是關于基督教之真理;在亨利處,現象學某種意義上就是神學。
武漢大學伟德betvlctor网页版郝長墀教授
台灣清華大學哲學系吳俊業教授作《海德格的上帝概念的現象學與非現象學元素》報告,對現象學脈絡中的神學轉向在德國現象學一支中的思想源頭進行了分析,認為現象學轉向神學并不能全然歸功于當代法國現象學,在胡塞爾、尤其後期海德格爾的思想中,就已經展現出一種強調隐蔽性與超越性的上帝現象學理論神學意向,并就此對海德格爾1930年代轉向(Kehre)後的思想再進行了階段性劃分與解讀。
浙江大學哲學系王俊教授以密釋學(Hermetik)為主要線索,反溯、反思了海德格爾的宗教現象學問題,認為海德格爾通過此在分析,構想了一門宗教現象學,以實際生活經驗來揭示宗教信仰;但海因裡希·羅姆巴赫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密釋學”構想,它在根源上是追求整全的、非視域化的、前顯現的維度,它先于語言而甚至不可簡單稱為“解釋學”,而完整的信仰經驗應是密釋學的、而非解釋學的。
吳俊業教授、王俊教授、徐晟教授在會中
第二場讨論由遊淙祺教授主持。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林子淳教授對利科在其代表作《一己猶如他者》中遺留的兩篇吉福德神學講演進行了析讀,以探讨“自我”作為尋索現象學-神學的路徑,認為對猶太-基督教聖經信仰的诠釋,一直以來在利科思想曆程中都扮演着現象學具體案例的重要角色。報告提到,後來者面對作為見證人所寫的聖經經卷時,便猶如通過鏡子,朝往源初啟示的神聖他者,甚而聆聽到源發的呼召,并作出回應與行動而形成本真的自我。然而當超越之神聖呼聲進入塵世、變得内在,自我對它的反應就如同對一己之聲作回應,也由此無法辨認出聲音來源;于是自我的存在模式就顯為一種信念,要向他者“證成”一己有能力活出本真的樣式,并由這種把自我和他者聯結起來的本體性激情,引起倫理與政治性的思考。
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林子淳教授作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鄧剛副教授作《宗教的兩個來源:柏格森和德裡達》報告,從德裡達的《信仰與知識》切入,試圖就宗教來源問題比較德裡達與柏格森的觀點異同,并探索二者之間思想的内部關聯。上海交通大學姜丹丹研究員以生命現象學為主線作《米歇爾·亨利與超驗的誕生》報告,以亨利的思想為背景讨論生命的自身給予性問題,認為生命之自身給予即生命體誕生之來源,生命本身作為誕生地就是原初自性之存在根基,生命之創生本身就是不斷的超越過程。
上海交通大學姜丹丹研究員
同濟大學哲學系張堯均教授以《現象學的極限與神學轉向的可能性》為題作報告,首先反思了現象學神學的“轉向”本身的可能性問題,質疑是否“存在着一種現象學的極限”。報告首先再次解析了“現象學”是什麼,現象學之“還原”如何得以可能,并由之牽引、反駁了梅洛-龐蒂與馬裡翁通向現象學還原的路徑,提出“疼痛”作為轉向神學的可能性;認為疼痛使人遠離世界、被抛回生命自身中,疼痛的極端就是死,即在生命的邊緣,即在疼痛中空場得以敞開;人在此極端境地中獨自面對絕對之超越,并終于依賴人格性的神之化身“聖子”而實現轉向。
同濟大學哲學系張堯均教授
台灣中山大學楊婉儀副教授作報告《從萊維納斯思想中的惡與超越談現象學中的神學轉向》,以萊維納斯的思想線路作論域。在《來到觀念中的上帝》中,萊維納斯少有地具體地談到了惡,惡在此作為過度、作為絕對、作為超越而不可被納入“非善”的善的同一範圍中,也不在存有論的層面中。那麼,這就已經越出了對于以從“存在”到“意義”之轉向為關鍵的現象學,而轉向無限這一不可預期的神聖性。就此而言,萊維納斯從超越與惡所凸顯的“神學”轉向,除了是與傳統形上學式的超越之分離,也是對現象學的越出,以及對存有論神學(Onto-theo-logie)的越出。
台灣中山大學楊婉儀副教授
第三場讨論由郝長墀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學哲學系徐晟副教授、安徽大學李鑫博士均就馬裡翁思想體系中的神學問題進行了分析。徐晟副教授以《作為“現象”的上帝》為題作報告,認為馬裡翁的現象學三部曲既不構成神學的轉向,也不構成向“有神論的現象學”的轉向,它們在方法上依然的現象學的,即從觀念和體驗出發,而非從信條出發;它們不涉及現實的“上帝”,而隻是談論一種可能的“現象”,它不是由主體所建構,而是主體所必須面對又無法注視的,主體自身也由這種現象來确立。李鑫博士以《事件、啟示現象與不可能性》為題作報告,從馬裡翁在其《否定的确定性》中陳述的事件、偶像、肉和聖像四種充溢現象切入,探讨了啟示現象與四種充溢現象的界限區分,并嘗試解析了馬裡翁在此提到的作為不可能之可能性的現象這一悖論命題。
安徽大學李鑫博士
比利時魯汶大學高等哲學研究院崔偉鋒博士作報告《原初給予與内在性——上帝的顯現方式?》。報告對米歇爾·亨利思想中上帝“顯現”方式的問題進行了探讨,認為胡塞爾哲學是視域哲學,而亨利的生命現象學是通過對原初給予問題的分析,試圖澄清一種不同于超越顯現方式的内在顯現,并以此努力超出胡塞爾意義上的視域來找到“顯現”的基礎,并在其後期思想中,通過内在生命現象學來分析上帝的顯現方式。最後,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王恒教授以《沒有“存在”的上帝還有什麼“意義”》為題作簡短報告,報告以海德格爾Seyn和Ereignis思想為起點,轉向列維納斯有關signification的論述,以辨明現象學與神學在學理和曆史上的相關性。
比利時魯汶大學高等哲學研究院崔偉鋒博士
本次研讨會曆時一天半,對現象學神學及其理論内部的邊界、轉向等系列問題均進行了深入讨論。現場氣氛熱烈,參會學者在各場報告後的提問階段更有針對性地展開了論辯,并相約以後要就此論題進行更多、更細緻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