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   

從“猶太人在中國”到“猶太人與中國” ——記“中國與歐洲猶太人的跨民族相遇”工作坊

發布者:孫寅發布時間:2017-06-30浏覽次數:2739


 2017613日上午,“中國與歐洲猶太人的跨民族相遇”(China and Ashkenazic European Jewry: Transnational Encounters)工作坊由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猶太-以色列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猶太研究項目和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聯合舉辦,國内外11位學者出席。本次工作坊是猶太-以色列研究所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猶太研究項目一項為期三年的合作研究的一部分,得到了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共同資助。工作坊旨在通過學術信息的交流以及對該領域最新學術進展的讨論,為20186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北京中心舉辦的一場同名國際學術會議做前期準備。工作坊由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徐新教授主持,工作語言為英語。

賓夕法尼亞大學猶太研究項目主任、意第緒語文學教授海勒斯坦(Kathryn Hellerstein)作為項目發起人之一,介紹了項目緣起。她最初打算集中探讨文學和文化的譯介,但通過與徐新教授、宋立宏教授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伊愛蓮(Irene Eber)教授的交流,産生了将更為廣泛的曆史、宗教、哲學背景納入中猶文獻互譯工作的視野之中的想法。考察相關譯者和思想家文本處理方式的異同、探究雙方如何理解對方的文化,既能更加彰顯中猶跨民族交流的意義,亦有助于當今時代全球對話的開展。她以現代意第緒文學和希伯來文學的演進及其在全球産生的影響為例作了進一步說明,并希望借助與會專家學者的集思廣益,能為該項目開拓出更多路徑。

徐新教授接着指出,猶太文學,尤其是意第緒文學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早在20世紀初期,中國的現代文學面臨着如何在文言文這個傳統話語體系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現代話語體系,以期更好地與西方文明對話并推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問題,而意第緒文學和現代希伯來文學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借鑒。今天繼續探讨這層影響,不僅是加深中猶交流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在文化上的必然選擇。

短暫的茶歇後,與會專家學者結合自己的治學領域,提出了各自對工作坊主題的思考。

四川外國語大學中猶文化研究所所長傅曉微教授談了她所治之學與猶太文化的關系。她曾專研美國猶太作家艾薩克·辛格的作品,辛格的作品多以波蘭猶太社區的生活為背景,她由此對意第緒文化、猶太教哈西德派、波蘭猶太人遭遇的反猶主義浪潮和納粹大屠殺産生了興趣。她指出,有相當一部分中國當代作家和讀者喜愛辛格的故事并受其影響,這無疑是中猶文化交流史中的一個亮點,而辛格作品漢譯中的文化隔膜也是跨文化交流中的有趣議題,她自己在這方面多有發表。她目前正在關注辛格作品背後的曆史背景與辛格的曆史觀,以期将自己的研究引向更深遠處。

河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胡浩副教授則把中國和猶太人的跨民族相遇放到雙方在面對現代西方文明的挑戰時發生的文化适應的背景中考量,認為中猶文化的深入交流至少包含以下幾個層面。一、兩者在現代轉型過程中面臨着相似的境遇,自18世紀70年代開始,猶太文化曆經百年轉型,直到20世紀才最終确立起現代形态。中國的現代化則是在鴉片戰争後艱難起步,曆經五四直到新中國建立,才逐漸确立起新的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中猶雙方在這方面共同語言很多。二、中猶雙方的近代民族民主運動亦多有相似:它們發生在同一時代;中國争取民族獨立自決的立場與猶太複國主義是相通的;社會主義學說在運動過程中都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三、中猶宗教文化觀念也多有相通,猶太教的觀念可以和孔子、老子的觀念相比較,他以道教為例,指出了猶太教與道教在人與超越性力量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宗教生活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上有着相似的理解。以上這些都可為跨民族、跨宗教的交流提供多元視角。

徐新教授則認為,讨論中猶交往,仍要以具體史實為基礎,須從近現代來華猶太社團的商業和文化活動着手,近代上海猶太社團的曆史尤其構成當今中猶交流的情感基礎所在。他從檔案、文獻材料來源等問題,與各位專家學者作了探讨。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意第緒語文學的博士生包安若,正從事将辛格的作品從意第緒語原文譯成中文的工作。她從翻譯角度出發,對能否在中文語境中成功地轉譯猶太教術語、建立一個共通的理解範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她以“Zionism為例加以說明,此詞在我國常被譯成“猶太複國主義”,在漢語語境中更多是

猶太人回歸故土的民族運動,但其實它在猶太語境中包含着更豐富的“猶太人正常化”的内涵。由此可見,在翻譯層面,要更準确地傳達内涵,還有很多工作值得進一步探讨。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外國語學院但漢松副教授從事美國文學研究,近來關注表現911事件和表現納粹大屠殺的文學作品之間的相似性。他着重談了猶太人對納粹大屠殺的紀念和大屠殺文學對中國的相關性。他指出,在美國,無論是納粹大屠殺還是911事件,都是十分重要的話題,其影響通過文學等形式深入公衆之中。他提出,中國同樣經曆過災難的曆史,中猶之間的交流可否将大屠殺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途徑,在中國開展多種形式納粹大屠殺的教育,從而使中國公衆更深入地了解猶太人。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周嘉昕副教授專長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獻的研究,他的發言聚焦于猶太身份與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關聯。他高屋建瓴地梳理了國内學界對馬克思的《論猶太人問題》的研究,以及從摩西·赫斯到本雅明這些猶太人馬克思主義者在我國的接受情況,指出研究馬克思如何處理他的猶太性、如何看待猶太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這類問題雖然在我國仍有待開展,但它們無疑是研究中猶交流的題中之義。

接着周嘉昕的話題,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猶太-以色列研究所孟振華副教授指出,事實上,中國學術界對于猶太學本身,尤其是涉及猶太教經典的相關學術的興趣确實并不強烈,相對而言,“馬克思主義聖經批評”反而更受關注。他着重介紹了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聖經研究的代表人物和研究取向。

作為此次工作坊的發起人之一,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宋立宏教授的發言則更多地關注新方向。談論中國與歐洲猶太人的跨民族相遇,一般要麼關注近代史上猶太人的在華散居,要麼關注茅盾等現代作家對意第緒語文學的譯介。就前者而言,近20年來,中國學界對上海和哈爾濱猶太人的研究已為探讨這個主題奠定了堅實基礎,不過在借鑒外國相關研究方面仍可加強,那些以意第緒語史料和日文檔案為基礎的最新研究尤其值得關注。就後者而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面的新進展也使重新審視半世紀前的經典研究成為必要。不僅如此,除了馬克思,弗洛伊德、列維納斯、漢娜·阿倫特、以賽亞·柏林等歐洲猶太人都給予了中國思想者們豐富的資源,但這些人的猶太身份并沒有在注重“知人論世”的中國學界得到應有關注。此外,猶太人在漢學家中的比例異常高,美國漢學研究的巨擘列文森、史華慈都是猶太出身,他們都坦承其觀察近現代中國變遷的視角,與他們自身的猶太背景息息相關。因此,探讨阿瑟·韋利、伊愛蓮等歐洲出生的猶太漢學家其猶太身份之于中國研究的關系,也是與工作坊主題切題的。或許,看待中猶文化的相遇,不應止于“猶太人在中國”Jews IN China,而應擴展到“猶太人與中國”(Jews AND China)。誠然,由于翻譯甚或意識形态方面的原因,猶太文化的背景因素或許并未得到應有重視,但今天欲進一步推進中猶文化交流,這條隐而不彰的線索,是到揭開的時候了。

最後,哈佛大學近東語言文明系和比較文學系斯特恩(David Stern)教授就與會學者的發言做出回應,不僅談及馬丁·布伯對莊子及中國道教文獻的譯介與他對哈西德文獻的整理工作,還為20186月國際會議的議程設置具體談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本次工作坊讨論熱烈,與會人員一緻認為對拓寬思路、明确進一步研究方向裨益良多。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