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承貴邀請,中華孔子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中江先生于5月26日到訪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并于當晚在薛光林樓354室作了題為《人文世界與經典傳統: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的講演。本次講演由李承貴教授主持。講演伊始,李承貴教授代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對王中江教授的到訪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向諸位聽衆介紹了王中江教授的學術觀點與學術貢獻。
當晚,王教授為我們深入地、生動地剖析、講解了儒家經典诠釋學起源這一重要的學術問題。
(一)提出儒家經典诠釋學問題的緣由。王教授根據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的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認為我們人類面對着自然、社會與人文三個不同的世界。其中,以宗教、哲學、文學、曆史等各種經典及其解釋史為主要内容的人文世界亦包涵三個層面:經典世界(世界1)、對經典的學習和解釋過程(世界2)、對經典的解釋結果及其運用(世界3)。這樣一個世界正是一個廣義的經典及其诠釋的世界。就“經典”而言,它是具有原創性、永恒性與持續震撼力的先賢的智慧結晶。而在儒家經典诠釋方面,王教授指出了存在的兩大問題:一是儒家經典诠釋的史學化與文獻化,導緻了儒家經典的文化、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失落;二是以往經學界認為儒家經典诠釋學起源于漢代,孔子與《易》、《春秋》甚至全部的儒家“六經”無關。王教授對此表示質疑,因而選擇這一主題進行研究。
(二)尋找“六經”與早期儒家的關系。為回應儒家诠釋學起源于漢代這一學界觀點,王教授首先提出了判斷經典诠釋學出現的标準:1.“文本”的大緻确定并被信奉為經典;2. 文本被廣泛閱讀、引用與诠釋,并産生了經典诠釋的作品和“術語”。進而王教授從郭店楚簡、上博簡等出土文獻與《莊、子》《漢書·藝文志》、《史記》等傳世文獻兩個角度來尋找早期儒家與六經的關系,說明了孔子與六經的關系,并得出結論:六經文本在東周時代已經“基本”統一和定型,從而打破了以往學界認為的儒家經典诠釋學起源于漢代的說法。
(三)在确定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後,王教授進而探讨了儒家經典诠釋學中文本的經典化與權威化、經典的排序及其整體意義的符号化、經典的诠釋行為及其術語、儒家的诠釋原則與方法等問題。王教授圍繞儒家經典這一主題,有理有據地為我們揭開了儒家經典诠釋學的廣闊世界,說明了儒家诠釋學不僅僅是曆史化與文獻化的诠釋,其中亦滲透着儒家的人文精神、理想與價值。
演講結束後,同學們向王教授請教了有關儒家經典诠釋、儒學與儒教等學術問題,王教授一一進行了解答。王教授幽默風趣的風格與紮實深刻的學術功底讓在場的同學們深為折服。最後,這次講座在一片熱情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