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青年哲學家工作坊”第十一期在哲學系外國哲學學科工作室舉行。本次工作坊的主講人是武漢大學的葉茹副教授,由外國哲學教研室的胡星銘老師主持。來自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的老師和學生共計十餘人參與了此次工作坊。此次工作坊讨論了葉老師的新作Uniqueness and the Value of Rationality(《唯一性與理性價值》)。在活動的最後,葉老師還與大家交流了發表英文論文,以及申請國外博士學位的的感受與經驗。
工作坊開始,胡星銘老師向各位同學介紹了葉茹老師的相關學術信息。随後,葉茹老師較詳細地為老師同學們介紹了文章的問題來源。近年來,同行異議現象(peer disagreement)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開始認真地面對如下問題:一個與自己智力相當,專業相同的人,作出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判斷,這是否構成自我懷疑的充分理由。在這場讨論中,唯一論理論家(uniqueness theorist)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認為對于給定證據組,隻存在一個唯一的(unique)信念态度是理性的;但寬容論理論家(permissivist)并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除了證據以外還有其他決定理性的因素,比如認知标準,思維起點,以及平衡求真目标與避免錯誤目标的方法偏好等等。葉茹老師的文章緻力于揭示唯一論的一個不融貫之處:一方面堅持理性的内在價值(internal value),另一方面也試圖堅持證據支持的絕對有效性;前者是先驗的,後者的後驗的。
活動的主體部分是提問交流環節。周理乾向葉茹老師提出了三個問題。首先他請葉茹老師解釋“Truth-conductive”和“guidance value”的區别。葉茹老師認為,雖然兩者都是走向真理的概念,但前者強調理性有助于走向真理,是一個客觀的過程;而後者也強調引導作用,更多是對人心靈的作用。第二個問題是: 在最後一個關于房地産的例子中,說相信這個朋友是可靠的,與這次朋友給我的建議是錯誤的,似乎并不沖突。這兩者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看待的,前者之所以可靠是長期來看,而後者隻是這一次錯誤。葉老師做如下回應:這裡隻是說如果認為證據支持的可靠指示者理論(reliable-indicator theory of evidential support)是正确的,那麼必然會導緻這樣的矛盾,即相信現在是投資的好時機是理性的,因為你朋友以往的資曆是可靠的證據,但相信現在是投資的好時機也是非理性的,因為你自身失敗的證據并不支持這個信念。接着,周理乾請葉茹老師對貝葉斯确證理論與唯一性(uniqueness)的沖突作出進一步解釋。葉茹老師指出,貝葉斯概率是先有先驗概率,然後再根據證據調整概率,獲得新的後驗概率。如果不同人的先驗概率不同,他們根據相同的證據獲得的後驗概率就不同。而專一性要求根據相同的證據就應該獲得完全一緻的結果。我的第一個問題是: Truth-conductive和後文所講的guidence value的區别是什麼?這兩者都是走向真理的。葉茹的回應是: 前者強調理性有助于走向真理,是一個客觀的過程;而後者也強調引導作用,更多是對人心靈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是: 在最後一個關于房地産的例子中,說相信這個朋友是可靠的,與這次朋友給我的建議是錯誤的,似乎并不沖突,這兩者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看待的,前者之所以可靠是長期來看,而後者隻是這一次錯誤。
回應:這裡隻是說如果認為證據支持的可靠指示者理論(reliable-indicator theory of evidential support)是正确的,那麼必然會導緻這樣的矛盾,即相信現在是投資的好時機是理性的,因為你朋友以往的資曆是可靠的證據,但相信現在是投資的好時機也是非理性的,因為你自身失敗的證據并不支持這個信念。
第三個問題:在論文中,提到貝葉斯确證理論顯然與專一性(uniqueness)相沖突,你沒有給出理由,能不能再進一步解釋一下?
回應:我們知道貝葉斯概率是先有先驗概率,然後再根據證據調整概率,獲得新的後驗概率。如果不同人的先驗概率不同,他們根據相同的證據獲得的後驗概率就不同。而專一性要求根據相同的證據就應該獲得完全一緻的結果。
胡星銘對證據本身是否應該被視為後驗内容提出質疑,并舉例加以說明。通常人們認為抽煙是可能得肺病的證據,但如下争論依舊是可能的:醫生告訴病人1000個吸煙者中有900個都罹患肺病,因此吸煙者可能得肺病;但病人認為這個取樣範圍太小,不足以支持結論,需要100000個樣本才能說明問題。于是二人為怎樣的證據才能支持結論而相執不下。雖然兩種統計都是經驗研究,但那項統計可以算作“吸煙者可能得肺病”的證據卻是一個先驗讨論,不需要經驗研究。由此我們看到,證據本身是否應該被視為後驗内容還是一個值得探讨的問題。胡星銘老師為大家介紹了阿申斯泰恩(Peter Achinstein)1995年的一篇相關論文,題為“Are Empirical Evidence Claims A Priori?”葉茹老師承認證據隻為證據并不隻有經驗成分。隻有影響證據真假的事實是經驗性的,其他部分都是先驗的。
嶽福林就證據對真信念的引導作用提出了兩個問題:首先,在證據引導真信念這三個組成部分中,證據隻為證據依賴于對引導和真信念的界定,而在對其中的引導進行闡釋時摻入了意識,即認為機器人随着向導去喜馬拉雅山與有意識的人跟随向導去喜馬拉雅山存在區别,而實際上很難看出這二者的區别。葉茹老師表示這确實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但是一般會根據證據在其中發揮的功能及當事人在該情景中做出的反應來解釋引導這一環節。第二,在證據引導真信念的第三個環節真信念中,有着不同文化、信念、宗教、道德等觀念的理性主體在同樣的情形中面對同樣的證據會形成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真信念,這似乎更支持寬容論而不是唯一論。葉茹老師回應道,在同樣情形中面對同樣證據做出不同決定是該主體背景信念所導緻的,而理性的知識價值主張在理想情況下,單個的證據應當能引導理性主體形成相應的單個真信念,而非同時引導p和非p。
王東華從道德實在論的角度提問了關于“理由”和“證據”的區分,以及“評價性判斷(the evaluative judgement)”和“規範性判斷(the normative judgement)”的區分。葉茹老師認為,很多哲學家不區分“理由”和“證據”,但在認識論領域,它們被認為是不同的。葉茹老師認為“評價性判斷”和“規範性判斷”也是不同的,比如超道德義務的行為就在評價上是好的,但卻不是規範性要求。
最後,葉茹老師與大家交流了發表英文論文,以及申請國外博士學位的的感受與經驗,鼓勵大家在興趣的基礎上選擇出國攻博。
“青年哲學家工作坊”(Workshop for Young Philosophers)是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領導支持和鼓勵下成立的一個學術組織, 主要成員包括南大等南京高校的青年哲學教師與研究生。工作坊拟每月邀請一位優秀的哲學研究者來做報告,其工作方式是:報告人提前5天将他的最新論文(以未發表的為主)發給工作坊的小組小員;屆時, 報告人首先用10分鐘的時間來介紹他論文的相關背景, 然後回答聽衆提問,問答時間為 1 小時 30 分鐘左右,最後20分鐘分鐘報告人分享他研究哲學的經驗。工作坊對所有人開放,有興趣參加的可聯系胡星銘老師(xingminghu@nju.edu.cn)或周理乾老師(skyzhouapple@126.com)索要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