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人工智能哲學工作坊”順利召開

發布者:孫寅發布時間:2019-05-30浏覽次數:2882

    525-26日,由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主辦的“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人工智能哲學工作坊” 在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仙林校區哲學系如期召開。來自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交大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與會代表以及專程從省内外趕來的企業與高校的研究人員近百人參加了本次工作坊。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教授、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潘天群以及陶孝雲研究員、司徒安(Andrea Strollo)博士作為主辦方接待了遠道而來的參會代表。

潘天群教授代表主辦方緻歡迎辭。他首先歡迎大家參加這次工作坊。潘天群指出,自1956年“人工智能”麥卡錫、明斯基等科學家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開會研讨“如何用機器模拟人的智能”提出以來,經過60多年的發展,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影響社會、推動人類文明的核心技術。當前人類正在經曆着一場人工智能引發的工業革命,人工智能作為一門通用技術,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改變着人類社會。潘天群強調,人工智能與哲學密切相關,哲學思考着人類能夠做行為的可能邊界。圖靈1950年的那篇著名論文“機器能夠思維嗎”發表于《心靈》雜志;圖靈避開了常用的概念分析方法給思維下定義,而給出了行為主義的定義。這便是著名的圖靈測試。其實,在圖靈之前許多哲學家進行一系列相關的理智曆險。早在17世紀霍布斯已經預測了強AI他有一句宣言:推理就是計算;而大約在同一時代,萊布尼茨提出“通用演算”的概念,他認為我們可以用機械演算來解決人們之間的争論。而更早的笛卡爾已經有了類似于圖靈測試的想法。哲學不僅思考人們行為的可能邊界,而且思考人們行為的“應當”的邊界。這個應然邊界的思考在當前更為迫切。在當前的技術中,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能夠模拟、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研究目的是促使智能機器會聽、會看、會說、會思考、會學習、會行動。如何發展向善的人工智能,我們需要思考人工智能應用的“應然邊界”。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需求,我們跨越具體的領域與學科邀請到了學術界知名專家前輩、人工智能領域的一線科學家、各大高校的青年學者與博士生共聚南大仙林。潘天群強調,希望大家在這個平等的平台上進行交流和對話,并希望大家在本次人工智能工作坊上收獲滿滿。

這次工作坊安排了5個主題報告。

在主題報告(一)階段,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人文社會科學榮譽資深教授林德宏先生作了題為《維護人類的尊嚴——人工智能技術觀的思考》的報告。林先生生動形象地用“火的發明很偉大,火爐的發明更偉大,因為火爐把火關在了爐子裡”為隐喻,以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潛藏有可能不可控制的力量為立論觀點,從“人類是否還要生存和發展?人類将來是否應當成為機器人的奴隸或寵物,失去自己的尊嚴?人和機器人的關系會如何演變,将來機器人會統治人類嗎?”三個主旨性的問題為導引,主張維護人類的尊嚴,要有正确的人工智能技術觀;提出了處理人機關系應當遵守的三條原則,即,人機關系隻能是制造與被制造的關系,即不允許機器人制造人;人機關系隻能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即不允許機器人利用人;人機關系隻能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即不允許機器人控制人。

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人工智能學院黎銘教授作了題為《人工智能:進展與挑戰》的主題報告。黎銘是活躍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一線科學家。黎銘從整體上概述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簡史,圍繞強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科學人工智能)兩條發展主線及特點、研究進展,分析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擔憂、疑慮;按照人工智能發展階段,即,推理期、知識期、學習期為線索,介紹了人工智能的應用、缺陷及拟改進的嘗試方法,并以AlphaGo人機對弈為具體案例,從人機對弈三局勝負情況分析了人工智能算法的弱點。此外,黎銘簡述了伟德betvlctor网页版人工智能學院科研團隊在國際AI界所做的相關有影響的工作,分析了目前AI界、中國AI界所面臨的難題和困境。

在主題報告(二)階段,南開大學哲學系任曉明教授作了題為《自我升級智能體的理論源流和前沿問題》的報告。他研究了一種新的智能體模型:元胞自動機模型,這樣的智能體模型是自涉的,且是自我學習、自我生産、自我繁殖、自我模拟的。任曉明追尋了這種智能體模型的理論之源,并強調認知科學、心靈哲學、人工智能的前沿研究正尋求新的智能制造路徑,而自我升級的智能體模型盡管還沒有被人類制造出來,這樣的模型能夠為我們在智能機器制造上提供新的可能進路。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盧風作了題為《如果計算主義為真》的報告。他首先介紹了認知計算主義及其所形成的計算主義世界觀,并評析了中外學者對計算主義的認識、批評。盧風從整個宇宙世界、心靈認知及事物因果聯系的等方面評析了世界人工大腦之父雨果··加裡斯的技術觀及量子物理學、非線性科學等領域的認知觀。盧風指出,盡管計算機技術的高度發展,它在計算方面早已超過了人類,但人工智能在整體智能上不可能超過人類,尤其在創造思維方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段偉文作了《分布式道德與人工智能體的構造》的報告。他從《鏡像》和自動武器系統為案例,分析了加西莫夫假設的機器人三定律及其應用于假設場景所存在的矛盾之處。認為應該從哲學上追問“誰為多智能體的集體行動承擔道德後果負責?”,人類所面對的智能體,提供給人類的認知形式應該是某種“分布式認知”,所以,其道德責任的劃分和認定也應該不同于傳統的道德責任觀,對此,我們應該構建一種針對人工智能體的應用倫理學。

工作坊安排了三個專題會場,它們是“人工智能倫理問題”會場、“一般人工智能哲學問題”會場和“人工智能與社會”會場。這三個專題會場共安排了31個報告

在人工智能倫理問題(一)專題分會場上,浙江大學教授廖備水以“Building Jiminy Cricket: An Architecture for Moral Agreements Among Stakeholders”為題,他認為,由制造商構建自動系統運行在一個受規範和法律約束的社會中,它最終會與用戶互動,而系統中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道德價值觀和觀點也都融入其中,并反映在自治系統的道德行為的挑戰中。因此,我們可以用一種人為的道德代理架構解釋其中的道德行為。湖南師範大學的萬丹教授以《論SAE 分級體系下自動駕駛汽車的責任主體問題》為題,分析了SAE各個等級下的責任劃定問題。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博士研究生鐘純以《人工智能視域下的倫理挑戰與應對——以無人駕駛作為分析對象》為題以具體案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道德困境、倫理責任及相關問題。西安交通大學丁曉軍以《人們對人工智能做道德決策的厭惡之源及解決之道》為題,通過對案例比較和歸納,論述了人工智能能在道德決策中的可能功能。山東師範大學的劉新軍以《人工智能發展中相關倫理風險與人權問題的哲學反思》為題,以人與人工智能界限為切入點,分析了人工智能發展中相關倫理風險與人權問題的哲學反思。

在人工智能倫理問題(二)專題分會場上,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張正清以《道德共同體中的排他性根源——個體主義的外在解釋方案》為題,對當今社會中對于機器權利等非人道德參與者的讨論,解析了道德共同體提供的以排他性為核心的解釋路徑,主張一種個體主義的外在論解釋。上海師範大學教師蘇令銀以《論智能革命時代機器人的哲學挑戰》為題,以“心智”可以被計算嗎?“人工道德主體”存在嗎?“主體性”存在于機器中嗎?三個發問為切入點,提出了人工智能倫理需要關注智能機器所面臨的挑戰。東南大學哲學系張學義以《腦機融合技術的哲學追問》為題,以腦機融合的大事件為案例分析,從認知哲學、科學哲學、馬克思勞動理論等方面提出了其所存在的問題和挑戰。西北政法大學講師王榮虎以《Human Transhuman之界線的向度》為題,從transhuman的翻譯入手,從模态邏輯的角度,提出了對人工智能發展諸多可能的看法。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張鹂以《人工智能“道德算法”的哲學基礎》為題,她主張道德的“盲人摸象”,并對之展開相應闡述。

在一般人工智能哲學問題(一)專題分會場上,中國科學院虛拟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峰以《互聯網大腦為代表的超級智能崛起對科學和哲學的影響》為題,簡要回顧了1969年互聯網(網狀結構)的誕生背景以及21世紀以來互聯網所呈現出的特征,認為互聯網越來越具有“腦”結構和“腦”功能,尤其是Facebook、騰訊QQ、微信等社交網絡後來與物聯網結合,形成大社交網絡(BIG SNS)的雛形,某種意義承擔了互聯網大腦模型中的神經元和神經元網絡的角色,它的發育對與互聯網的發展有着特别重大的意義,并就科學界所認為可能會出現的發展終點即“智慧宇宙”、“宇宙大腦”的觀點作了介紹。西南财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谷飚以《通向可理解的人工智能的一條可能進路——可計算心智邏輯》為題,分析了科學家關于人工智能發展方向的觀點,提出了從邏輯上突破人工智能瓶頸問題的可操作性的方案。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研究生鄭炳楠以《人工智能将如何與人進行語言遊戲?》為題,比較了圖靈測試、塞爾的“中文屋”論證及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論,認為未來的人工智能能夠有限度地與人進行語言遊戲。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闫坤如以《道德視域下的人工智能研究》為題,對女司機是馬路殺手嗎?智能購票APP是如何“殺熟”的,智能視頻剪輯技術是否預先植入了觀念?等三則熱點事件作了案例分析,剖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上海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慶峰以《勞動、記憶與智能機器》為題,通過對相關經典著作中與勞動有關的語義記憶分析,認為需要挖掘智能機器取代改變文化記憶的可能性,構建起人類與智能機器的自由關系。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教授潘天群以《機器能夠擁有外部世界的知識嗎?》為題,認為人的認知與人的身體密切相關的,可以将人類的知識“嵌入”到機器之中,讓機器進行推理;同時,我們可以将人類的概念嵌入到機器之中讓它概念化世界、并認識世界,然而,由于機器不能創造新的概念,機器不能像人那樣通過創造概念而實現基于新概念的科學發現。

在一般人工智能哲學問題(二)專題分會場上,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熊明以《元胞自動機與自指語句》為題,分析了元胞自動機與自指語句的關系,指出了其中所蘊涵的悖論關系,認為悖論的存在是普遍的。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餘乃忠以《第7 感: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反思系統的革命》為題,根據最新的科學假說,提出了關于第7感的相關哲學思考。浙江師範大學教授黃家裕以《根植認知是否可避免語義寄生性》為題,認為認知過程包括符号和非符号的轉換,低級表征和高級表征的轉換的過程;由此可以避免語義的寄生性。江漢大學馬蘭以《腦成像讀心的哲學審視》為題,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層面,分析了腦成像讀心所存在的問題與困境。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研究生于心彤以《機器人能否有痛覺——評丹尼特的痛覺機器人的思想實驗》為題,評析了“丹尼特的疼痛機器人思想實驗” ,認為丹尼特的論證與其說是挑戰了我們對于機器人的看法,不如說是挑戰了我們對于自身心靈的看法。

在人工智能與社會(一)專題分會場上,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潘恩榮介紹了他的團隊近幾年在人工智能應用與社會方面所做的工作。潘恩榮教授提出,倫理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技術問題,因而倫理标準應納入到技術标準,并做成社會上比較容易接受的通行标準。潘恩榮教授的博士生楊嘉凡以《面向技術本身的人工智能倫理框架——以自動駕駛系統問題為例》為題,認為自動駕駛系統的理想的治理方式是将人工智能技術與倫理融合成一種面向技術本身的人工智能倫理框架。潘恩榮教授的另外兩個學生Arnold Lim和孫宗嶺分别做了《區塊鍊技術的政治哲學價值》和《有無相生:應對人工智能風險的中國智慧》的報告。浙江大學法學院博士後郭喨以《人工智能司法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以人工智能刑事司法為中心》為題探讨了當前人工智能在刑法判決中遇到的問題。東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劉源昕以《智能機器人的拟人化變遷》為題,以倫理轉向、經驗轉向背景,從純工具、部分工具性、類人性等方面談了對智能機器人的看法。

在人工智能與社會(二)專題分會場上,南華工商學院教授易江以《人類思維方式對人工智能的啟示》為題,梳理了古今中外人類思維方式的特點,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以及對人工智能研究的啟示。江西師範大學教授王水興以《人工智能+:作為商品的數據及其哲學批判》為題,從人與社會發展格局、數據所有權與實際占有的角度,剖析了作為商品的數據的特征,提出了哲學批判。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喻佑斌以《人工智能與人的類本質的實現》為題,以馬克思人的“類本質”學說為理論基點,分析了傳統意義上“勞動”、“異化”等概念對于人工智能時代人的解放的啟示意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程林以《“跨文化機器人倫理”初探——以歐美和日本機器人文化為例》為題,從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美、德、日等國影視、文學作品所中反映出來的對機器人的看法,認為它們為理解人工智能及人類未來提供了某種啟發性的思路。

在閉幕式上,潘天群教授對此次工作坊的全部會議作了總結,并對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會的與會代表表示衷心感謝。同時,他還預告了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将舉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哲學國際會議”,并表示希望通過工作坊、國際會議的形式,更好地促進國内學者關于人工智能哲學研究方面的交流,以此助推國内人工智能哲學研究的國際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