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及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武漢大學哲學院桂起權教授在哲學樓401報告廳做了題為“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的學術講座,這也是邏輯學科舉辦的“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之一。講座由哲學系頓新國教授主持,邏輯學、科技哲學等專業研究生及來自學校各院系師生聆聽了此次講座。
桂起權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邏輯學和科學哲學專家,在科學邏輯與科學方法論、非經典邏輯和辯證邏輯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本次講座中桂先生為我們講解如何從解釋學出發、運用戴維森的三角測量的解讀法,對西學東漸過程中邏輯術語的不同翻譯版本進行整合和轉化。
演講伊始,桂先生回憶起了自己初中時對《墨經》中有關光學的定理産生了興趣,進而喜歡上了物理學和墨辯邏輯。他指出,墨家追求邏輯的确定性,通過直接定義的方式提出概念,再通過舉例論證準确把握概念;而名家則通過對概念進行解構,揭示出概念的“流動性”及其内涵的“矛盾”,使人們對概念的認識得到升華。
這一區分也體現在邏輯學中的循環定義與解釋學中的辯證循環的差别中:在邏輯學中,循環定義是指被定義項本身出現在定義項之中,使得人們無法根據定義項來理解被定義項的意義,循環定義違反了邏輯學的定義規則,是我們要盡量避免的。解釋學中的辯證循環是指作為整體的句子的意義依賴于構成句子的語詞的意義,而要準确把握每個詞的含義又要回到整體中去。這種循環不同于邏輯學中的循環定義,而是包含着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的解釋學方法。桂先生繼而指出在解釋學中對文本意義的把握有作者決定論、文本決定論、讀者決定論以及曆史語境中的解釋者建構論等不同的解讀方式,我們應當站在哪一邊?意義究竟是由作者還是文本或是讀者所決定的?還是誰都不能單獨決定?桂先生認為戴維森的“三角測量”理論可以為這些問題給出公允回答。
“三角測量”理論是20世紀著名的分析哲學家戴維森提出的,三角測量的名稱起源于地質實踐中測量員們用幾個不同的望遠鏡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測定同一個目标客體的例子。按照戴維森的看法:我(我們)、他人、世界這三者之間存在因果互動關系。所謂三角測量是指:言說者、解釋者與世界的對象原事件這三者的關系,這是采用地質測量作隐喻。語言交流=語言使用者、其他使用者及其共享世界的對象或事件之間的三角測量。翻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解讀=跨語言文化的交流,有作者、文本、作為解讀者的譯者這些因素共同參與并且相互作用。顯然構成三角測量模式。
三角測量理論中存在着(1)三類主體:作者、譯者、讀者。(2)三對主客二元關系:作者-文本、譯者-文本、讀者-文本。(3)三種理論(各占有部分真理):文本決定論——意義由“文本”(如《紅樓夢》)本身所完全決定;作者決定論——意義由作者(如曹雪芹)的意圖決定;讀者決定論——意義由解讀者的理解所決定(不同的讀者可能做出千差萬别的解讀)。整體論式的全面考慮應當是:隻有對這互動的三個方面進行整合,才能達到最佳的理解和理想的效果。
從解釋學觀點看,可以看到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對同一個文本有可能解讀出迥然不同的意義來。就以《紅樓夢》為例,衆所周知,紅學家俞平伯和政治家毛澤東就有全然不同的理解:俞平伯能夠從《紅樓夢》中解讀出大觀園的建築結構,能夠從其中的中藥方用藥量判斷得病者的病情,可以複原紅樓夢的菜譜與宴席等等,毛澤東則用階級分析法從《紅樓夢》中解讀出明清時期封建士大夫家族的興衰史。
繼而,桂先生結合邏輯西學東漸的兩大源流——西方直接傳入和從日本傳入,介紹了其傳播過程中西方傳教士、留日學者、文化變革的先驅者們對邏輯術語的翻譯使用情況。其中以利瑪窦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第一次把西方邏輯術語引入中國;留學日本的學者汪榮寶、葉瀾等将日本翻譯的邏輯術語系統地引入中國;嚴複、梁啟超、胡适、王國維等文化變革的先驅者們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需要翻譯了多部邏輯學著作并将亞裡士多德邏輯與墨家辯學進行了比較研究。桂先生強調要用“三角測量”理論對三者進行分析,對他們的曆史地位給予肯定。
一個半小時的生動演講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近八十高齡的桂起權先生全程激情飽滿,清晰生動地闡述了講座主題,在場師生也深受鼓舞。在問答讨論環節,同學們就以下問題與桂先生開展交流:嚴複等人在翻譯西方邏輯著作時将之歸類于格物窮理心法,這點與宋明理學的格物緻知思想有何異同?對文本的幾種決定論的解讀方式中,文本決定論與作者決定論是否重複?桂先生研究非經典邏輯的起因是什麼?桂先生對上述問題都做出了精彩的解答。
最後,頓新國老師在講座總結中指出,桂起權先生的講座深入淺出,以邏輯術語的傳入過程為研究對象,運用解釋學的方法,對其中的關鍵人物的觀點進行梳理,對他們的貢獻給出了中肯的評價。這啟發我們在術語或著作翻譯時既要注重中西融合,也要注重譯者與讀者的融合。在整個講座與交流中,師生們就邏輯史、語言哲學、翻譯理論與方法、文本解釋等問題展開了互動探讨,充分體現了“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跨學科互動及多維度縱深聚焦的目的和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