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應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哲學系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醫學人文學院周程教授來到我系做了題為“從首個病毒的發現看科學思維”的講座。本次講座由蔡仲教授主持,我系部分研究生、南京理工大學劉崇俊副教授參加講座。
周老師此次講座所關注的問題是,在細菌緻病學說盛行、電子顯微鏡尚未問世的情況下,病毒是如何被發現的,以及這一發現給科學哲學和科學技術治理提供了何種啟迪。以此為切入點,周老師梳理了病毒發現的過程。首先談到的是德國農業化學家麥爾。麥爾所處的十九世紀,很多種植煙草的農民都遇到了煙草花葉病,即煙草長出的綠葉會出現黃色斑紋,緻使煙葉的産量和質量都受到嚴重影響。通過一系列實驗,麥爾的結論是花葉病與細菌有關,患有花葉病的煙草葉子污染土壤後容易引起花葉病。
雖然麥爾沒能找到真正的緻病因子,但他開啟了煙草花葉病的研究先河。受其影響,俄國學者伊萬諾夫斯基、荷蘭學者貝傑林克先後發現了煙草花葉病緻病因子具有濾過性、煙草花葉病緻病因子是“傳染性活流質”等特征,而呂夫勒和菲洛施則發現了牛口蹄疫病原體。雖然他們都用實驗表明濾過性病原體是一種客觀存在,即我們今日所講的病毒,但對實驗結果的解釋存在争論。這一争論圍繞着病毒是否為粒子問題,延續到了二十世紀。周老師還提到了美國學者伍德斯、阿爾拉德、杜加爾等人的工作。
周老師提出,病毒發現的過程表明科學家們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在研究方法、教育程度相近的情況下,科學家思維訓練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導緻了不同的科學結果。但這種差異無可厚非,因為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地試錯中前進的,以至于病毒的發現過程橫跨了半個多世紀,直到電子顯微鏡的問世。
講座的最後,同學們與周老師就“科學發現的定義”“實驗的可重複性”等問題進行了讨論。周老師為我系師生奉獻了一場精彩的講座,對于豐富同學們對相關科學哲學問題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啟發。